3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公平,有正义才可能有直接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就会充满活力。(3月24日 财经网)
在24日召开的2013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表示将着力推进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改革收入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是很尖锐的,通过大家的努力,是可以逐步做到的。”
改革发展之初,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下,经济得到大幅提升。而发展到现在,收入分配中衍生问题也随之出现。大家比较诟病多的是收入差距之间的增大,有的行业之间、干部和职工之间、市民和农民之间差距渐渐拉开较大的距离。虽然当初是鼓励产生差异化竞争,使得市场经济规律卯足了劲狂奔,然而现在再回首看看走过的路,经济发展大于调控分配的情况已经很严重,这显然违背于改革红利的发放的初衷。
张高丽所说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都是问题很尖锐的领域,坊间流传着一个感冒要花五百元、房价高的让民间生女儿的期盼越来越大的故事,都是老百姓不满情绪的挤压发泄。人们在走过改革开放30年的路程之后,确实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高不少,但是对于更能代表生活质量和尊严的相关领域,如住房、卫生、教育,都越来越失去自信。同时既得利益者却固守着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倾斜红利死死不放,在这样背景下,即便是“端起饭碗吃肉”,老百姓却依然要骂娘。
全盘来看,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骂娘声是必定不会消失的。当政策倾斜到那些少数既得利益者时,广大老百姓势必骂娘;而当改革红利面对大众最大化发放时,被拿掉碗中肉的那个群体心情也必定愤懑。说到底这是关乎公平的问题,生产力发展到当下,时代必须达到的大多数人共享成果。如张高丽所言,有公平有正义,才可能有直接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就会充满活力。而把公平在社会落实完全,不仅要加大改革红利在劳动者群体的比重,更是要兼顾到落后地区,而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不仅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更是构筑中国梦的最底色。
如今大家共同的认同点是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尽可能挤干初次分配中的水分,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分享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在既不影响多年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又能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有序的体制保障,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是需要人民设计,托住老百姓的殷切希望,才是改革真正发展方向。
不管你听与不听,抱怨声始终在那,不曾离开。改革不再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彷徨,而是进入深水区搏杀的笃定。老百姓的满意与否,也是间接检验改革成果得不得人心的最好标准。少些骂娘,才能多出一份改革的成就感。 (谢伟锋)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