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近日表示,依据章程,工程院不会主动撤销“烟草院士”谢剑平的资格。在本报记者追问下,潘云鹤表示,工程院正在对谢剑平做劝退工作,但对方不接受。(3月12日《京华时报》)
在中国,院士头衔象征着极高的学术成就和荣誉,代表着国家学术科学的尖端水平,晋升为院士,不仅是国家对其科研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科学精神的加冕。所以,对于院士的甄选,往往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和限制,并接受专业和舆论的监督,以防鱼目混珠和钻空子。
当时烟草院士谢剑平所谓的“降焦减害”论,在学界引发巨大争议,被批为“伪科学”、“误导公众”。尤其是谢剑平后来凭此跻身院士行列,更是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抵制和声讨。
科学从来容不得半点的弄虚作假,既然学界对烟草院士的争议不绝于耳,那么,为保公平起见,重新评估谢建平的研究价值、复议其院士资格就极为必要。然而,工程院却选择单方面劝退谢剑平,未免有些“书呆子气”。须知谢剑平已经取得院士资格,此时让他主动请辞,无异于“自扇耳光”,试问谁能愿意?
所以,为应对学界和公众对烟草院士的质疑,工程院采取劝退策略最好浅尝辄止,这种权宜之计只会事倍功半。倒不如及早启动复议程序,组织专业人士对其学术课题、学术观点重新界定和评估,给公众和谢剑平一份权威答复,如此方能平复学界和公众的不满,也可让谢剑平心服口服。
其实,谢剑平当选院士以及后来工程院的应对处置等一系列过程,暴露出当下院士任免等学术管理层面的巨大疏漏。首先,谢建平当选院士后引发巨大争议说明,当前学术管理制度对院士的选拔和资格审查缺乏足够科学严密的程序及标准,如果事先组织专业人士进行严格审查,广泛征集和听取专业意见,可能烟草院士早就被拒之门外,何以引发后来的争议和劝退?
其次,据工程院说“正在对谢剑平做劝退工作,但对方不接受”,似乎是谢剑平腆着脸赖在工程院不挪地,而工程院对此却束手无策,反映出工程院工作的疲软和不作为。如果缺乏一套排除滥竽充数者、弄虚作假者的淘汰制度,那么,影响的不仅是院士群体的声誉,更可能拉低国家的整体学术水平。
总之,是否取消烟草院士的资格,不能仅仅为平复社会各界的不满情绪而非程序性地进行劝退,必须依赖专业人士的审查和评估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明,这才符合科学精神。另外,针对学术管理的制度漏洞,应该努力设计出一套严格的审查和淘汰制度,既要保证提拔杰出的科研人才,还要能够过滤掉不合格者。 (中国台湾网网友 余燕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