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两成老人靠养老金”的三重反思

时间:2012-10-24 20:31   来源:中国台湾网

  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于22日举办论坛。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4.5%,同时,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而在农村,依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仅为4.6%。(10月23日《新京报》)

  仅两成多老人靠养老金生活,就意味着还有近八成老人未能充分纳入社会保障的羽翼之下,他们不得不继续以市场为主要收入来源,一旦脱离了市场,养老就得不到有效保障。数据显示,目前在农村有44.3%的老年人仍在干农活,8.6%的在务工、做生意。而从老年人平均年收入结构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只占到18.7%,主要还是靠家庭和土地养老。

  养老金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形式,体现了制度的进步性和国家的人文关怀。倘若其不能让所有人哪怕是大部分人老有所养,迫使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本应是子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还要为了生计劳碌奔波,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的遗憾。对于这一问题,应从三个方面予以深刻反思和解决。

  首先,在总量上,加大财政社保投入反馈于民。目前社会保障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比例也在20%以上。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社保的普惠,导致养老金尤其是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过低,对于维持正常生活杯水车薪。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政府必须不断加大投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反馈于民,让广大民众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其次,在分配上,打破“多轨制”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长期以来养老金存在着严重的“多轨制”、“二元制”。一方面,企业职工需要缴费养老,养老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60%左右,而公务员不用缴费,由财政承担,却能拿到90%左右。另一方面,占人口比例较小的城镇居民占有社会保障资源的80%以上,广大农村居民仅仅占有不到20%的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上的“多轨制”越来越凸显出权利的不平等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严重消弭了社保的制度善意。今年深圳力推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聘任制公务员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带了个好头。唯有打破社保资源分配的“多轨制”,才能真正让养老金成为更多人的救命钱、幸福钱。

  此外,在结构上,改变养老三大支柱失衡局面。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保险,被称为养老三大支柱。与发达国家的三条腿齐步走相比,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孤军奋战。数据显示,国际通行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截至2010年底仅占中国养老金总资产10.5%,至于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更是几乎接近于零。“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改革完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更要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扶持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共同撑起这座养老大厦,大庇天下老者俱欢颜。 (中国台湾网网友 张遇哲)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