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经济”缘何摆了个大乌龙?

时间:2012-10-23 16:44   来源:中国台湾网

  自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刻,什么“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的故居修缮,发展到令国人瞠目的“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的大大手笔,莫言家乡——高密市相关部门可谓喧宾夺主,赚足了眼球。虽然,部分“前戏”有些调侃的成分。(据新华网)

  必须承认,如此“宏大的计划”,没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是万万杜撰不出来的!没有超乎寻常的折腾能力也是不敢如此忽悠的!在喧闹了一阵子之后,虽然相关部门“紧急”回应称“部分媒体的报道存在失实、夸大之处”,由于给曾经采访报道此事的媒体“留了底稿”,而且提供者还是一管委会负责人,惹得部分记者嚷嚷着“与当地有关人员当面核实有关信息”。

  说起中国的高粱,其又名蜀黍、秫秫、芦粟、茭子、木稷等,《本草纲目》“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之记载,不但概括了高粱种植的悠久历史,也概括了其作为“备荒”和“饲料”的基本用途。由于高粱产量较低,特别是较糙等难改属性(牲畜食用过多亦消化不良等),即使后来可作为酿酒原料,但效益一直无法提高,遭到大多数了农民弃种(亦有长期的坑农政策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莫言获奖的东风,其家乡个别人欲捡起曾经的遗弃物,试图“变废为宝”的热情与企图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6.7亿元巨资来自哪里?是纯粹企业的“愿赌服输”行为?还是拿纳税人血汗钱的“盲目立项”?特别是“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的“观景效益”到底有多大?都要交代清楚才是。 

  令人欣慰的是,相关部门的“紧急辟谣”,使得“高粱经济”大有摆个乌龙就此了之的态势,加之,莫言“很多消息风风雨雨,我都没听过,不可当真了。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误传,有的是开玩笑,各种情况都存在”的淡定,让我们对“应该不是真的”多了几分期盼,也对这种过度消费文学,特别是对劳民伤财的瞎忽悠与乱折腾多了几分鄙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顶梁柱”,GDP过4万亿的山东已经率先跨入了寸土寸金的城市化快车道,在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胶州半岛,尤其如此。“拉弓没有回头箭”,对于“高粱经济”这样的大手笔,社会效益固然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样也要考量,是赔本赚吆喝?还是赔钱造景观?必须慎之又慎。毕竟,我们一拍脑门就“立项”闹出的笑话,特别是造成的巨大损失已经不胜枚举了。

  顺便再说一句:伴随着“乡俗文化的回归就是最大的时尚”早已渐入国人之心,我们当然不会反感高粱,也不会反感以高粱为代表的乡俗文化,更不会拒绝发展与之浑然天成的旅游经济,我们所厌恶的仅是那些“张嘴就来”的假、大、空,尤其是那些与乡村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连绵积淀背道而驰的瞎折腾。 (中国台湾网网友 孙雨果)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