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六千“抬不起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位

时间:2012-09-14 13:43   来源:中国台湾网

  硕士毕业,外企工作,一个月六千余元的收入,这样的月薪能让很多职场新人羡慕不已,但刚刚进入新公司工作的余新(化名)却因为这样的一份工作“抬不起头”,因为家人觉得他的收入“很一般”,还不如村里那个只有初中毕业现在在卖建材的同龄人多。日前,心情郁闷的余新找到自己的大学老师诉苦。(2012年9月13日《东南网-海峡导报》)

  十年苦读,只盼一朝金榜提名,这是人们历来都梦寐以求的。然而,今天对于多少家长来说是20年寒窗苦读,只为赢得好的工作、挣到更多金钱。于是,父母省吃俭用,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孩子的将来,希望孩子能挣大钱,能做大官,能出人头地。然而,过高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却令越来越多的父母失望,也把孩子们逼上了“九月焦虑族”的队伍。

  其实,父母失望、孩子焦虑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缺位,是我们人生观教育的“断层”。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认为只有这样长大后才能做大官、赚大钱,于是乎读书就是为了赚钱的观念从小就被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并伴随年龄的增进而不断强化。于是父母眼中对孩子优秀与否的评价定量为成绩高低,定量为大学名气,最终定性为孩子收入的多寡、事业的高低、官职的大小......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父母在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却错误地灌输着功利性的读书理念,全然不顾孩子内心感受、兴趣爱好,也便无意间把孩子的人生观引向了错误方向。诚然,人是社会的人,需要融入社会,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我们读大学、读研究生仅仅就是为了赚大钱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我们看到的一样,研究生毕业不一定比初中毕业生赚的钱多,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即学历不等于能力。而当前我们的社会在看到个别名牌大学的高学历“人才”毕业后回报不如农民工时,就开始大惊小怪,于是乎“社会太不重视人才了”、“大学生饱和了”、“读书无用”等等“操心”之语开始到处充斥。

  其实,这种观念不仅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而且完全误入了“学历等于能力”的误区,更从另一层面折射出一种行业歧视的心理:难道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就不可贵吗?难道高学历者一定要有高收入吗?难道高学历者对社会创造的价值就一定比农民工多吗?难道农民工在社会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就比不过教室里所学的吗?种种疑问实质印证了民众对孩子教育的失误:不仅以学历来定性能力,而且以收入来定性人生价值。

  其实,人的发展目标如同马克思所说是“自由而全面的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更不是为了赚大钱过花天酒地的日子,而是在贡献社会中得到一定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加完善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财富,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面对一些民众对高学历者低回报的不解,首要的问题是调整自身思想认识,同时要以一种理性而客观的眼光来审视人生的价值。(中国台湾网网友 林彦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