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勇敢也需要被救赎

时间:2012-07-24 16:14   来源:中国台湾网

  7月21日上午,洛阳市新安县电视台31岁的女编辑何明霞同家人在焦作孟州市黄河段散步时,听到一名落水女孩的呼救,不会游泳的何明霞和嫂子奋不顾身下水救人,但是不幸被激流卷走。21日下午,何明霞的遗体已被打捞上岸。截至昨天发稿时,对何明霞嫂子和落水女孩的搜救工作还在进行中。(7月23日《大河报》)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有句名言,“拯救一个人,即拯救全世界。”危急关头,舍身成仁,这样的大德大义,确实震撼人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何况,这是一个道德稀缺的时代——正因如此,临危而不惧,在生死关头置自己安危不顾,这样的英雄壮举,确实是社会需要高高擎起的人性火炬。

  不幸的是,何明霞不会游泳,更不幸的是,这样的冒险救助牺牲了又一个如花的生命。悲剧面前,称量生命的轻重显得过于轻薄。但即便英雄何明霞救起了落水者,即便这样的小概率幸运如期上演,我们是不是仍需要对基于悲悯本能之上的勇敢有更理性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无损英雄的美誉,或者说,这样的反思,更是为了抵达道德与公共利益的两全其美。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风险社会,诸多突如其来的意外都需要我们既有守望相助的心,更得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能力。小偷行窃、老人跌倒、孩童落水、火灾、暴雨、地震、漏电……危机不仅是一张道德考卷,更是生存能力的试纸。2011年8月,围绕小英雄赖宁雕像的去留,舆论进行了密集的反思。纠结之后,是平静的共识:一方面,对于英雄的悲剧,我们感动于人性的伟大、壮举的崇高;另一方面,我们更希望孩子能从英雄身上学到品行的力量,而不是复制壮举。见义勇为之后,更需要见义智为。

  勇气与智慧是并行不悖的美德。德国法学大师拉德布鲁赫说:“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至上善德只能够与至高机智相结合。”正因如此,今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辽宁省消防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这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生命的尊重,更彰显了时代道德的理性取向;而在国外,譬如对遭遇火灾等紧急情况,公民被要求首先保护好自身的生命安全,如果没有专业救治能力与工具,禁止贸然闯入火灾现场,因为这不仅对自己是风险放任,还可能增加专业消防员的救助工作量。

  中国自古有见义勇为的传统,这是一个社会薪火相传的德行暖意。然而,今天我们看道德,是希望其增益社会的价值及利益,而不是鼓动个人的无妄牺牲以成全一群人的图腾膜拜。我们赞美英勇救人的何明霞,但我们更奢望英雄能有救人的能力与幸运。更长远看,教会公民紧急避险的能力、抢险救灾的技术,再加上一颗热衷公益、关爱他人的良心,也许才是最完美的组合。有时候,勇敢也需要被救赎——而这样的救赎,是为了让勇敢更普适每个人的道德选择,让勇敢不再成为悲情的祭奠品。(中国台湾网网友 蒋文龙)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