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关起门来拍主旋律电影

时间:2013-03-11 13:48   来源:羊城晚报

  3月5日学雷锋日,一部讲述雷锋从小学毕业到牺牲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在南京上映。该片在各影城排了近9场,遗憾的是,当日晚,主城区的新街口国际影城和幸福蓝海影城南京商厦店两家影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没有一位观众买票,都是到时候取消放映了,四场均是零票房。”

  虽然雷锋离开我们已超过50年,很多年轻人对他的了解较少,但对雷锋的宣传一直没停过,每年各地的学雷锋活动参加者不少。现在推出讲述雷锋成长经历的电影,竟然遭遇“零票房”,无疑让“雷锋”很尴尬,尤其是雷锋精神的宣传者、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者。难道所有人其实都是对雷锋不“感冒”的?

  抵触电影的人可能是反感一些学雷锋活动的形式主义,甚至有人认为事迹有造假的嫌疑。但笔者想说,即便如此,雷锋题材的电影未必就应该零票房。《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编著的《雷锋:1940-1962》一书,市场销量就相当不错。《青春雷锋》卖不出一张票,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者要深刻反思。事实上,很多主旋律电影买票观看者都寥寥,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实事求是讲,主旋律电影也有拍得不错的。但必须承认,大多数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和制作,远没有主人公那么优秀、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类电影往往是主题先行,表现方法陈旧落后,即使有些新素材、新技法,也脱不了为宣传而拍的窠臼。再有,这类影片多由有关部门组织拍摄,制作资金是财政支持,票房也有包场“托底”,制作者没有市场营销的动力和压力。由于是对领导而非对观众负责,是作为“工作任务”去拍摄的,他们对影片的宣传、评论,也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说到主旋律电影的市场票房,也有比较成功的作品。比如2009年的《建国大业》票房高达4亿多元,成为当年国产电影“卖座王”,创下了历史纪录。《建国大业》的放映有很多是单位包场,但个人买票者也相当不少。虽然很多观众是冲着100多位明星去买票的,但至少,《建国大业》的制作方在赢得市场票房方面是动了脑筋的。以豪华明星阵容去吸引观众,无论褒贬如何,都体现了编创人员思想的开放。(作者是北京媒体人)

  当然笔者不是说,拍主旋律电影就要过分迎合观众,唯市场喜好的马首是瞻。但是,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制作,以及对英模人物、英雄事迹的宣传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一方面,这会浪费国家财政资金,制造主旋律文艺的虚假繁荣。更重要的是,作品与时代风格、观众心理相脱节,会带来宣传上的反效果,增加民众对官方宣传的不信任。想想,《青春雷锋》零票房,会对弘扬雷锋精神起到什么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外国电影,但应当多揣摩、借鉴人家的经验。至少,制作者不能关起门来拍主旋律电影,拍完就送往电影院,而要让优秀的策划者、营销者乃至影迷参与进来。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