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奖。此前,他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演讲。从追忆母亲,到介绍自己的作品,到以三个小故事作结,莫言的故事让世界对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让土地气息浓郁的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握手言欢。
在瑞典的系列演讲中,莫言还谈到了中国文学的现状和未来,他表示,对严肃文学的前景并不用感到悲观,因为读者还没少到让作家没动力创作的时候。他拿自己做了个例子,获诺奖后,买他书的人一下子“多了好多”。
莫言的乐观体现着作家对文学的自信。不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书籍热卖的境遇,毕竟不具普遍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民众的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一家权威机构统计显示,我国18岁-70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35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少得多。对此莫言也有深切的感受,他曾公开表示“希望中国人多读书”。
在一个人口总量世界第一的国度,任何改变国民习惯的设想都无比艰难,更何况是劝人读书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素以诗书礼乐之邦自居的中国,似乎患上了一种阅读疲乏症。一些书店相继关闭,另一些则萎缩于不显眼的地方勉强支撑。买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一年也未必会买一本书。在图书馆、在书店,捧着书本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人似乎真的“太忙了”。
一个“太忙了”的现代社会,电脑甚至可以部分替代人脑,飞机、高铁能随时把我们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网络能时刻给我们提供免费的资讯,一切都那么快捷不用费脑筋,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已成为国民素养提升的障碍。
说到底,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如“阳春白雪”一般被束之高阁,杰出的作家也不应该“对着黑夜孤独诉说”。理想的状态是,所有擅于“讲故事”的作家周围,都围着一批听众。人们愿意停歇匆忙的脚步,静心聆听他们的娓娓道来,直到对方一拍醒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时,才不情愿地起身离去。
我们固然不应给诺贝尔文学奖强加太多的“附加值”,但是莫言的获奖、莫言的演讲,在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的同时,也让国人有了更多反思现代生活方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