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儿童文学大王郑渊洁从2011年的“探花”地位上升至“状元”宝座,以26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傲视群雄;因为“诺奖效应”,莫言后发制人,以2150万元的全年版税收入高居第二。(11月29日 《华西都市报》)
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状元”与“探花”对比耐人寻味,郑渊洁比莫言年度版税收入整整高出450万元。莫言是谁?摘取世界顶尖文学大奖圆国人夙愿的风云人物,旺盛的人气方兴未艾,“高居第二”?依我看是“屈居第二”!这个对比,似可映证儿童文学生命力持久,“成人文学”已经式微。
事实确实如此,在成人世界,文学日益被边缘化,诗歌退缩为小众艺术。有人为文学的这种退步忧心忡忡,也有人对这种状况淡定视之,还有人认为这是历史必然。依笔者愚见,文学圈子变小,文学不再有“感天动地”能量,大可不必叹惋悲凉,这是文学的回归、社会的常态。有一种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时代演进,文化娱乐生活形式多样,爱好兴趣随之呈现多元化,于是人们远离文学。笔者以为,这只是表象,未能触及到文学本质。如果说社会制度是上层建筑,那么文学就是上层建筑之上的上层建筑,文学固然要温暖人心、直抵人性,但这须建立在读者对文学蕴含人文思想认同基础上,文学实质是一种艺术化的智慧指引,文学语言等艺术手段只是感染读者的外在形式,启迪人心才是它的内核。越是在社会激荡变革期,文学越有巨大市场,当此际,人们思想亟待与时俱进,诸多困扰与疑惑需要排解,“时代文学”就以艺术的形式为大众迷惘寻求出路,拨开人们心头云雾,这或许正是“五四”新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风行一时,甚至于洛阳纸贵原因。还有一个方面不能忽视:高度集权年代,集体主义至上,千人一面,无论男女都“不爱红装爱武装”,“革命文学”也会有市场,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偏离本真的假象,因为此时民众个性淡化直至消失、文学充斥神话腔调。
而在社会趋于成熟制度趋于定型时期,高度集权渐行渐远,民众在“重新发现社会”同时,也“重新发现自我”,博客、微博风生水起,“众人皆作家”成为可能;公民个体人人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人们对书籍包括对文学选择断然不会来者不拒。况且,时代患了功利浮躁病,只有体现人文关切的文学作品才会有市场,不少文学作品已经偏离文学要义,因为许多作家心灵已不再晶莹剔透。
儿童文学之所以经久不衰,那是因为儿童永远心灵单纯透明,如一张白纸,像清晨露珠,这就是文学的心境。人长大后,心思大多复杂,看露珠、数星星成为奢侈,没有了浪漫情怀,自然远离文学。一部分成人依然迷恋文学,那是因为他们还保持着可贵的童心。
文学属于单纯的心灵! (中国台湾网网友 蒋文龙)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