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能否重振当代文学精神?

时间:2012-10-12 13: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莫言终于在获奖消息正式宣布后结束了他的“隐身”生涯,当晚9时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得知获奖消息时他正在吃饭,至于获奖后的打算,莫言说:“只希望尽快从喧嚣热闹中摆脱出来,大家都该干嘛干嘛去”。

  莫言问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重大。他的获奖,打破了欧美作家垄断诺奖的局面,可谓2012中国文坛的头等大事。就像许多评论所言,莫言的获奖,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荣耀,更是所有中国作家、所有中国人的荣耀。这次获奖,是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肯定,是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学需要走向世界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世界文学宝库中同样不能缺少这颗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学珍珠。这一切,我们等得太久了。曾几何时,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曾闪耀过李政道、杨振宁等炎黄子孙的身影,但他们或者只是华裔,无法真正代表本土人士。而莫言作为主流本土作家获奖,是对一直弥漫在国人心底的诺贝尔奖情结的最好抚慰。

  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品更加热销,全国乃至世界都在热议,莫言获奖带来的全民狂欢仍在继续。我们需要狂欢,我们有理由狂欢。但是,在欣喜狂欢过后,是否应该“从喧嚣热闹中摆脱出来”冷静思考一下,中国是否已经是文学大国乃至文学强国?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我们的奥运选手获得金牌一样,只能证明我们是体育大国,若说是体育强国,面对公共体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则显得有些牵强。诺贝尔文学奖同样如此,只能说我们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世界最高文学奖的认可,证明我们是一个文学大国,至于文学大国,还需冷静对待。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纯文学存在日渐式微的事实。文艺创作环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文学及其创作者的地位等问题,仍旧是制约文学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点,可以从纯文学期刊的衰微看出,许多纯文学期刊运营维艰,发行量逐步下滑,而与文学创作关系最密切的稿费制度,30年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此外,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功利化思潮,过度关注物质财富,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精神财富则被挤到边缘地位。原先的纯文学创作者或者转向通俗文学,或者干脆就“下海经商”,使得延续纯文学血脉的任务更加繁重艰辛。种种落魄,不禁让人回望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文学青年还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儿,伤痕文学、朦胧诗、文学期刊生机勃勃,在经历的特殊年代的苦闷压抑之后,生机活力仿佛在一夜之间迸发了出来。那个时候,甚至男女相亲也拿着文学期刊作为接头暗号,谈话的内容离不开朦胧诗……

  当然,若说当下文学式微,也不符合现实。随着网络日渐勃兴,一批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涌现网络,有些佼佼者已经崭露头角甚至自成一家,比如沧月、萧鼎、郭敬明、孔二狗、独孤意、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天下霸唱。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文学也存在很多硬伤,宫斗、穿越等主题充满戏说的轻佻味儿和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随处可见,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剖析,更别说不时曝出的剽窃丑闻了。这些,都是当下文学永续发展的硬伤。反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其作品中一直出现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为超越地理名词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其作品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艺特色,就像授奖词中所言,“幻觉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并“在原有中文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了出发点”。接近地气,直面现实,用心写作,是否对当今喧嚣的文坛有所启示呢?

  获奖前,普通大众对莫言知之不多。或许不少人看过电影《红高粱》,却都自然而然认为那是张艺谋创作的,至于原著莫言则无暇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让莫言走进普通公众,其作品自然会更加热销。我们开始打听有关他的信息,他的家庭情况,他的文学作品,甚至发现“莫言”并非他的本名。所有这些,都是拜诺贝尔文学奖所赐,让莫言走出“文学圈”,走向普通大众。获得大奖,公众甚至比莫言本人更要激动。然而,围绕莫言获得诺尔被文学奖的一切喧嚣狂欢,是否能够重拾大众对文学乃至纯文学的热爱,是否能够激发创作者的激情,是否能够改善文学创作的大环境,是否能够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和重振当代文学的新契机?我们希望如此,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台湾网网友 凌国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