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宿管员况小梅被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学生们称为“文学宿管员”。日前被该校图书馆评为2011年度“读者之星”,在该校一年读书最多的人中,排名第6位。(6月1日武汉晨报)
这个中年打工者的励志故事令人感动,也令大学生深有触动。况小梅小学毕业还差半年就没有再上学了,外出打零工。来到大学当起宿管阿姨,一下来让她仿佛来到了知识与书籍的海洋。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读书,获得内心的一份宁静。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她的行动,带动了大学生们读书。她还运用书中的知识和自身经历来破解大学生的心结,鼓励她们努力成材。汲取精神力量不止于知识精英分子,会带给社会更多的信心。小人物的读书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底层民众不放弃读书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以色列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有1000多所,其中学术和专门图书馆约400所,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不光是城市,每个村镇都有陈设典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图书馆、书店成为最繁忙拥挤的公共场所之一。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在一切都迅猛变化的中国,有一项统计数字20多年来却几乎没变,那就是人均图书消费量。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多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这也是宿管阿姨上“读书榜”成为新闻的现实背景。如何让更多的参与到读书的行列中来,不仅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软实力的刚性指数。
杭州图书馆面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流浪者和乞丐,曾引发热议,而馆长褚树青一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的感言更是受到众多网友的热捧。诚然,况小梅成为大学校园里的“读者之星”与她一直以来不变的求知欲密切相关,但也要看到,如果不是“靠山吃山”,近水楼台先得“书”,恐怕劳累的打工生活、昂贵的读书支出,会使她望洋兴叹,更不敢想像某一天会拥有超过大学生的读书量。因此,只有靠政府主导与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益性文化,才能真正使阅读不再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权,图书也不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不管在哪里打工的“况小梅们”才有可能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中国台湾网网友:梁江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