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2-11-13 13: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者按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诸多话题,如文学与获奖、莫言的创作内涵与启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反思、对文学走出去的思考等等,文学其实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本版现刊发王蒙、白烨、陈晓明的文章,以期把莫言获奖作为一面镜子,一个动力,从而促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传播与影响。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使得这个起始于1901年的世界性文学大奖,终于破天荒地镌刻上了中国本土作家的名字,首次显现了中国文学代表的身影。获奖喜讯传来,文坛内外一片欢腾,国内与国外的热议不断,个中反映了诸多的文情,也折射了不少的舆情。

  严格意义上说,莫言获诺奖,主要是他以自己的出色创作和独特风格,赢得的个人的难得殊荣。但他作为中国当代作家的一员,他的人生成长,文学历练,都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演进与文学演变密切相关。他的创作的内涵,他的作品的影响,他的获奖的因素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折射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现状。以他作比照,可进而寻索当下文学创作存在的优长与不足,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制约与问题。从而,把莫言获奖作为一面镜子,作为一个动力,来促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传播与影响。

  对整体文学的反思

  应当承认,莫言获得诺奖,一些潜在的因素无形中也在起着作用,这就是他背后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在几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从作家群体,到创作倾向,从文学观念,到艺术手法,都在积极进取之中不断出新和深刻变异,前所未有地走向了多样化,国际性的文学交流也逐步趋于深入。这种巨大的文学存在,以及内含的中国力量、中国影响、中国市场,都很难长期被视而不见。评选了百年的诺奖,颁奖给中国作家,是必然的事情,迟早的事情。因此,诺奖颁给莫言,实际上也不无肯定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意味。

  就莫言的创作历程来看,他步入创作的1981年,正是文学劫后复苏的80年代。这个时期,文学在理论思想上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之后,在创作上正呈现出一个以创新为先导、以突破为荣耀、各种思潮蜂出、各种写法并举的繁盛期,国外的文学文化思潮,欧美现代派文学、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流派,都以多种形式的译介,给中国文学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多样的借鉴。莫言如饥似渴地兼收并蓄,并在创作中表现出不拘一格的文学追求。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一出手就不同凡响,而且难以归入任何一种倾向;他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等接连而来,一作与一作,又绝无重复,面目迥异。他在创作上,既不断进取,又独辟蹊径,逐步形成了一种混合性的特质,其中有两个方面最为显见,一个是出于兼收并蓄的个性化,一个是立于本土文化的原创性。这种特立独行,使他一直在国内的小说创作中引领风气之先,并为国外文学同行和读者所普遍喜欢。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