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断的关注,莫言表示很感动,“但我希望很快过去”。显然,这只是莫言的个人愿望。在高密红高粱文化节期间,记者再次探访莫言旧居,相比20天前,老父亲管贻范种的胡萝卜已被游客拔光,原本坑洼的泥土小院也被踩得光溜溜。“现在每天光游客就得二三百人。”二哥管谟欣说。(10月31日 人民网)
莫言获奖,他的亲戚朋友跟着沾光,被各种媒体和不速之客一遍遍的采访,上镜,甚至连带着,莫言老父亲在荒废的院子里中的胡萝卜都跟着“遭了秧”,被慕名而来的人拔了个精光,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哑然失笑,都说当名人累,看来还真是不错,不但莫言自己现在被声名所累,亲戚被其声名所累,就连院子里的胡萝卜和豆角都一块跟着出了名,如此浮躁的追星行为,莫言作为文学大家,对这样的追星是否也有一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呢。
当然,有的人现在对莫言现象的追逐就比较“理智”,他们不仅及时申报了“莫言醉”等商标品牌的专利,而且有些人现在已经开始翻检书柜当中的存货,看看是否还存有莫言签名的小说,可以放在网上碰碰运气,万一哪个文学爱好者,莫言的粉丝头脑一热,说不定几万元就把一本签名书给买了。当然,莫言的家乡高密以及他生活的村镇,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什么莫言故居,莫言红高粱种植计划等等,总之,借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从地方政府到文学爱好者个人,大家都找到了一次可以精神狂欢的机会,不为别的,就为这久违了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希望这些现象“很快能过去”,莫言真心期待的是更多的文学青年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能真正写出像他的作品那样接地气的文字,这是他的初衷,而对于名人的名气的炒作和营销,在制造过一时的喧嚣之后,却只会剩下满地的荒芜,这种荒芜,是文学素养和创作精神的荒芜,是对当前社会认知和老百姓悲欢喜乐缺乏感受的素材积累荒芜,因此,笔者觉得,虽然莫言获奖对于很多国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但如何能让这个奖项的辐射效应达到最大化,恐怕不是种几亩红高粱和修缮一下莫言旧居就能解决得了的,还需要从学校教育和文学创作鼓舞方向慢慢下功夫才行。
莫言的作品接地气,莫言老宅的萝卜更接地气,希望每个慕名拜访的参观者,都能在拔萝卜的同时,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敬畏,不要让莫言作品中的大悲和大慈都消解在“拔萝卜”的欢喜解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