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恰似一个万能的“护卫”

时间:2012-10-29 14:07   来源:新民晚报

  与文学渐行渐远的“莫言热”成为过去一周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莫言”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很多网友重拾文学情怀,纷纷购买莫言的作品。以此为契机,莫言的同行们,尤其是在80年代脱颖而出的作家也受到网友关注;忧的是不少地方试图借莫言炒作,莫言的旧居受到地方重视,成为新的旅游品牌;部分商家包装高密特产,也有意加入莫言元素;陈光标欲赠送房子给莫言,尽管被莫言家人拒绝,但前者的“善行”似乎早就在网友的预料中。“莫言热”来得猝不及防,但热了一段时间,似乎表明,它不过是“故技重施”。

  文学因为“莫言热”而备受关注,这无疑值得庆幸。尽管莫言本人也坦承,当前文学之所以受到冷落,很大程度上“或因品质下降”。然而,当那些与文学无关的“莫言热”在人们周围弥漫,受伤害的恰恰是文学。有网友甚至感慨,“从莫言获奖,可以看出咱国家缺乏就是文化和思想道德。”一些网民就不觉得奇怪,他们觉得,“莫言热”的变异似乎是必然的,甚至在得知莫言获奖那一刻,有网友就表达了莫言被过度消费的焦虑,包括莫言将要背负的原本不属于他的期待,将被肆意解读、瓜分的个人荣誉等。在那些“先知”网友看来,浮躁的中国社会,消费莫言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开始,就必然与文学背道而驰。

  社会浮躁在网络行为中表现为跟风、恶搞、价值虚空的倾向。中国网民创作互联网文化的热情,令其他国家网民只能望其项背。热词,段子,八卦,应接不暇的网络文化被置于流水线上被创作,被炮制。网络是布道者的讲台,亦是泄愤者的便池,但谁都够不成主宰,中国互联网生来五味杂陈。

  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在过去几天反复被网友引用,问题一旦提出,网友不再身体力行去围观,去辩驳,而是拿出这个万能的护卫。护卫当然不能现身说法,而恰恰因为不存在这样一个护卫,这句说辞被赋予深长的意味。这样一句网络流行语,受到的解读指向网民的“无语”——“无语”并非因为缺乏见解,而是身处网络的汪洋大海,声音被淹没。仔细分析网民的使用惯性,不难看出,有两种语境最容易引出“元芳”:一为结论已为多数人所认可,几乎毋庸置疑;二为不方便说的,或欲言又止的话题或结论,“元芳”的出场颇有文学创作中的“此处隐去”的意味。

  这可谓是网络时代的春秋笔法,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成为网络社交的万金油。难怪有评论认为,“‘元芳体’具有力度和讽刺味”,一个混迹网络的人,能量再大也有无力的时候,彼时“元芳”就成为他们的“护卫”,他护卫的不是“大人”的安全,而是“大人”的无力与无语。(何小手)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