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网今天发表署名毛丹青文章《莫言获诺奖在日本产生的两个效应》。全文如下:
这里所说的“两个效应”仅仅从我周围几个具体的事例说起,并不代表什么大的走向,尤其是眼下并没有充足的数字统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诸多效应恐怕要等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验证,尤其是针对海外而言,更需要长时间的观察。
因我在日本的大学任教,接触出版界比较多,加之喜欢中国文学,所以有机会跟许多优秀的中国作家一起出访日本,其中有好友莫言,还有苏童、余华、李锐、安妮宝贝等等,跟大家的出访一直是我个人的愿望。算下来,10多年的时光,眼看着中国文学之于日本读书市场的兴旺,当然也看到了它的衰落。
这些年,日本文学对华的输出远远超过了中国文学对日的进入,这个平衡的偏差越来越剧烈,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中国明显是赤字的。大的格局往后再追究其深刻的原因,现在仅仅从莫言本月获诺奖而言,至少产生了两个效应。
第一点,日本出版过莫言小说的几家出版社纷纷增印,抢先供应,大的书店也都摆出了莫言的小说,腰封很简单,一律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此同时,其他中国作家的小说也同时摆了出来。东京一家书店的进门处就摆放了莫言的《蛙》和余华的小说《兄弟》上下两册,还有李锐和苏童的小说,形成罕见的中国当代小说的风景线。出版余华小说的是文艺春秋,熟人编辑跟我说:“莫言获诺奖对读者阅读中国小说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二点,今天接到出版社的通知信函,说由我的好友田原友情出演的朗诵版拙著已决定第四回再版,并说因为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而引发了日本学生选修中文的愿望,尤其是中高级的中文读本受欢迎,从中文教材的订购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个渐长的趋势有望持续,期待世界上学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上述两点效应只是我周围的事例,但想必是大潮流之中的两滴水。我在莫言获诺奖当天晚上的日本NHK电视新闻中也说过:“莫言获诺奖不仅仅是中国,甚至包括亚洲文学都会引发世界的注意,因为从一个不同社会体制下孕育而生的文学得以承认的本身已说明了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