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把《教室也疯狂》这五个字与艺术造诣很高的戏剧联系起来,可倘若最近一段时间你走进剧场,你会发现担忧是多余的。
今年,香港导演邓树荣用《泰特斯2.0》和《舞·雷雨》证明了可以让一些本不成熟的经典剧本,重新焕发魅力。以梅耶荷德的手段和姿态,在极简主义舞台的促使下,完成了两部艺术成就颇高的剧场作品。我们似乎可以把此类戏剧作为他的代表。可是当《教室也疯狂》借由爱丁堡前沿剧展的机会来到北京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一位做戏做了二十余年的导演,也会做出一台具有童心、气场张狂的戏。
《教室也疯狂》(原名《打转教室》)作为今年八月爱丁堡艺穗节的剧目,演出场地在室外,道具和布景并没有在香港和大陆演出时复杂。但依旧凭借演员的形体塑造,环环相扣的默契配合,多种艺术风格的混搭,让观众印象深刻。可以说,这是一部不需要对白的国际性戏剧。这出戏对演员的要求十分苛刻,他们要具备充沛的体能,而这些体能在其他戏剧中是无法想象的,这是成为邓树荣麾下演员的基础条件。其次,是他们对多种表演形式的理解,从中国传统戏曲、日本能剧、类似stomp的打击乐表演到攀岩、抢包山等体育项目。这种理解并非单纯应用在表演中,而更像是具备专业能力的艺术家。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每一个演员都具备独撑一台戏的能力。因而才会在演出结束后,半开玩笑地说,这些香港演员除了普通话不行,什么都会。这出戏并没有复杂的故事,甚至难以称为完整,但对演员融入情境中的表演,渗透在舞台的每一个细节,严丝合缝的形态,让人感受到一种拥有生命力的机械化表演。尽管凌乱,却很好地达到了这出戏的目的,轻松、幽默,创造剧场中的煽动性。
整体而言,这出戏可能并不如前文提及的两部戏艺术价值高,但它的确在戏剧的另一个方向上展示了别样的功能。你可能不满足于单薄的叙事,也不满意戏剧中欠缺的意义,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尝试是好看的。邓树荣仍旧在戏剧中,尽可能地展示出演员形体的可能性,他把演员打造成疯狂的艺术家,这要比过于表达自我观点,忽视演员潜能的艺术戏剧好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