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虚”与“实”

时间:2012-06-08 13:51   来源:红网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什么是文化遗产?它既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遗产,也包括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样式、文件技能等非物质遗产。有人认为,不管它看得见还是看不见,摸得着还是摸不着,文化都是“虚”的,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保护起来还要投入大把的真金白银,何必呢?

  的确,文化遗产很“虚”。

  世易时移,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侵袭,正慢慢地失去它的本来面目,若不加以保护,只会眼看着它的文化价值慢慢流失,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一段历史的文化记忆会渐渐变得模糊,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文化更是如此。作为一种形态、样式与技能,它需要在“后浪推前浪”中,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下,不断地传承与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文化遗产何时长出新芽、结出硕果,却不够直观、难以量化。简单来看,这的确不是一笔“聪明账”。

  同时,文化遗产又很“实”。

  首先,文化遗产是群众生活实实在在的需要。如果说物质需求是人们的低层次需求,那么,文化需求则是更高层次的需要。“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荣辱从何而来?我们的文化遗产里自来有之。可以说,在当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丝毫不亚于对物质的需求。市民广场上的健身者,衣裳街里的散步者,大剧院里的聆听者……对于他们而言,文化早已不是空洞的抽象物,而是抚慰精神甘泉、舒缓压力的养料、消除焦虑的良药。文化遗产看似很“虚”,它却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了。

  其次,文化遗产是经济发展实实在在的需要。就经济的发展而言,文化并非“中看不中用”,正如有人所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对产品而言,文化是附加值;对企业而言,文化是竞争力;对经济发展而言,文化则是“点金石”。苹果公司卖的科技,更是卖的文化;不少地方炒名人、争故居,炒的是文化;很多地方不惜花巨资进行古城保护,看重的也是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经济发展才能更有潜力、充满动力、独具魅力。

  再次,文化遗产是社会和谐实实在在的需要。时下,确实有人存在精神焦虑、诚信缺乏、不讲公德等问题,我们也一度批判社会的道德滑坡。可是,我们拿什么来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归根结底,还是靠文化。正如有媒体所报道的,有些地方文化建设上去了,犯罪率下来了。这样的实例就是对“以文化人”的最好诠释。作家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说的也是这个理。这难道不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理由吗?

  文化人为,更是为人。于人于己、于经济于社会、于幸福于民生,文化遗产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尺。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