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与文化呻吟

时间:2012-05-25 10:17   来源:人民日报

  埃及局势骤变以来,社会动荡难宁,文化深受其害。有阿拉伯学者慨叹,埃及文化正在痛苦中呻吟和挣扎,甚至有面临外来文化侵蚀之虞。因此,拯救埃及文化,重新激发埃及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已变得刻不容缓。

  埃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作为世界文化第一缕阳光照拂的地方,埃及拥有众多古迹和文物,长期以来,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一直是非法商人和艺术贩子等觊觎的对象,他们千方百计想从埃及文物的走私和贩卖中牟取暴利。而埃及社会的失序,局势的持续动荡,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可乘之机。事实上,自去年年初至今,埃及时有文物走私的消息曝光。

  今年2月,一对英国夫妇在埃及文物富集的卢可索走私文物,在机场被抓。他们的行李中有陶瓷灯饰、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器皿、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青铜币和一部人工装订版《圣经》等共19件文物,最早的可追溯到法老时期。去年8月,埃及发生“近年来最大的文物走私案”,走私团伙里应外合,将包括埃及石棺、葬礼船以及有2500年历史的石灰雕像等,非法偷运至美国。

  显然,不法之徒正是看中了埃及政治动荡,文化生态失衡和紊乱,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对于埃及文物的频频流失,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物收购商难辞其咎;不过,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埃及局势的骤变和法律及监管机制、手段的阙如,这些国宝就不可能轻易流入世界艺术和古董市场。所以,有识之士指出,只有埃及自己“扎紧篱笆”,才会从源头上切断文物外流的利益链。

  但问题是,过渡时期的埃及问题成堆,亟须做的事情很多,文物保护无法被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从法律角度来说,埃及在局势突变之前不久,人民议会通过了在1983年文物法基础上重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加大了对文物和历史遗存的保护力度,强调严厉打击文物盗窃和走私行为。然而埃及“革命”后,人民议会被解散,文物保护法如同废纸一张,为不法分子走私文物敞开了大门。

  更不得不提的是,埃及动辄举行的示威游行,殃及大量珍贵历史文献,有的甚至遭到严重污损,难以修复,使埃及文化蒙受无端人祸。去年12月,示威者烧毁了尼罗河宫大街附近的“埃及研究院”大楼,这一机构是由拿破仑于18世纪末成立的,收藏有数十万份罕见的手稿、日志等宝贵文献,其中包括手写24卷本《埃及描述》。这部传世典籍是当年随同拿破仑来埃及的法国科学艺术考察团学者们共同研究成果的结晶,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释埃及古文化的学术巨著。然而,持续12小时的大火将这部煌煌大作吞噬殆尽,令学者们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埃及动荡以来,类似的“文化浩劫”不胜枚举。

  此外,埃及的剧变和动荡,在撕裂埃及政治和社会、打碎固有的文化格局、破坏埃及良性循环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在扰乱着年轻人的文化观念和他们对文化思潮的审美取向,从而对埃及文化的未来发展带来某种不确定性和负面冲击。一方面,“变革”后的埃及,青年人冲动浮躁,无心读书;另一方面,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趁机在埃及抢滩登陆,与当地文化、思想观念形成碰撞和交锋,使埃及青年陷入不知如何取舍的迷茫和困惑。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化在埃及“变革”后规模越来越大地“登堂入室”,颇有力图占领埃及文化主阵地和绑架年轻人心灵的架式,如果这一图谋得逞,则埃及固有的本土文化将面临变异和杂乱无章的可怕后果,这对埃及传统文化不啻是“致命打击”。因此,保护民族文化的“DNA”,已经成为不少埃及和阿拉伯学者的共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