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黑话与亚文化的社会传播

时间:2011-12-22 10:09   来源:中国网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看过电影《林海雪原》的观众都知道,这听不懂的江湖“黑话”,是电影中杨子荣上威虎山的经典桥段。而“黑话”这种交流方式,至今依然在小偷这类特殊人群中使用。近日,有网友在网上公布了一系列小偷的黑话,迅速引发坊间热议。(12月21日《扬子晚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局外人即使有什么事情看在眼里,也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贩夫走卒如此,富商巨贾亦然。前往云南献爱心的巨人姚明,和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打起了乒乓球,一连几个球都没有接到,也不由得发出“隔行如隔山”的感叹。

  隔行之所以隔山,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亚文化。如果没有注释,“撤窝取卵”、“东西厢房”、“衔毛”等黑话,老百姓肯定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偷这一特殊群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亚文化。“拿来主义”是其价值观,鸡鸣狗盗、昼伏夜出是其行为方式。而为了避人耳目和瞒天过海,小偷们又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符号。

  不论是成都警方近期公布的17种小偷互动的代号,还是网络上刚刚新鲜出炉的职业黑话,盗窃亚文化为何能够突破“圈子”的界限,得到迅速而广泛的社会传播。除了符号的新奇,桥段的稀缺,更重要的是,它击中了民生痛感——在这个社会流动日益加速的社会里,我们如何降低社会风险?

  “防偷防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它就像一幅存在已久的图画,每到年底,就会被人们再添加上一些细碎的笔墨。用老百姓的话说,“小偷也要过年”,年终岁末,盗窃活动总是格外猖獗,让人防不胜防。在鱼目混杂的闹市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难分真假,难辨善恶。而小偷黑话就成了一个风向标,哪里有黑话,哪里就有潜在的风险。

  然而,小偷黑话并不是万能的“创可贴”,止不了现实的所有创伤。首先,小偷黑话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方,小偷黑话也截然不同。其次,小偷黑话具有更新性,不同的时期,小偷黑话也在推陈出新。此外,小偷黑话具有隐蔽性,一旦公之于众,由“黑话”变成“白话”,就会立即停止使用。

  防偷防盗,不在于年终突击,而在于常态管理;不在于跟风从众,而在于小心警惕。“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严密防范,“无机可乘”的小偷,纵然是有再多的黑话,再多的记号,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这一切,除了老百姓的个体自觉外,也必须依靠相关部门的尽职尽责。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