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或“人才流失”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但最近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三言两语,就说得很清楚。他举的例子是台湾,警惕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地人才进入,将重演“台湾故事”(Taiwan Story),丧失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台湾《新生报》9日发表社论说,尚达曼的借例有所本,根据的是新加坡大学东亚研究所对台湾人才移动的一项调查。该调查发现,台湾人平均薪资下降,原因在于台湾对于外部人才采闭关政策,最优秀且最聪明的人才正移往中国大陆、美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台湾人过去十多年的平均名目所得增长有限,如果再加入通膨因素,实质所得更大幅减少。
社论认为,这位新加坡副总理的思考逻辑十分简单:要让本土和外来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建构起竞争优势,那民众所得才能持续成长,所有民众才能一体受惠。然而,“台湾故事”恰反其道而行。
欢迎外部人才,是否会抢了本地人的就业机会?尚达曼清楚回答:“即使国内没有外国人,我们仍要在其他地方与外国人竞争。问题在于如何强化新加坡的团队,来让新加坡人受益。”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才交流就极其平常。孔子周游列国即是一例,只要有那一国国君肯用他,他就会留下来。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几代关键人才,如百里奚、商鞅、李斯等,都是“外国人”。
社论说,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香港是个蕞尔小岛,他们能有全球的竞争能力,一方面得力于语言,再者有开放的人才政策。人才肯进来,会集合在一起,最重要的因素应是“薪资价码”,当局该做的,就是要创造符合人才所需的高价码条件。新加坡和香港政府都懂得个中道理,所以,他们能使大部分人受益。
台湾和新加坡、香港,或许有些不一样。中美断交时,不少留外人才基于热情而回来奉献。又,由于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表明“今天不做,明天就后悔”,推动台湾经济起飞,让台湾看得到未来前景,人才和外商都肯来。这个地方有希望,能前瞻,向前走,很自然地就能有人才增辉、百业昌隆的盛况。
社论说,以上这些道理很简单浅显,台当局执政团队不可能不懂。但是,之所以从“台湾奇迹”演变至今变为“台湾故事”,并且显得欲振乏力,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道有其他原因理不清?还不是因为少了希望与愿景,少了那种前瞻、向前走的动能。在“没有希望”的社会里,大学毕业生只能低薪就业,非典型劳工充斥,企业加薪意愿低,人才流失就成为“极其平常”之事。
社论还说,四年前,马英九要刘兆玄“组阁”时,曾将“打造厚实的中产阶级”列为最重要施政目标,一路走来至今,各种“涨”声响起,唯有“水”和“薪水”不涨,却见台当局左支右绌,一堆应对说辞,所有官员正陷茫然与仿徨当中。
社论最后指出,如果真的“今天不涨,明天就后悔”,那同时也请告诉我们“今天不做,明天就后悔”的蓝图和愿景。引导民心士气,毋须挑时间。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