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举债退税不符经济常识 在野党花招当不得真

2008年06月23日 10:38:00  来源:
字号:    

  台湾新当局上任以来,声言全力对抗通膨,对弱势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又拨出一千一百多亿元经费扩大内需。这样的政策备受批评,在野党及众多人士更主张当局应该仿效星、港、韩国的退税政策,直接退税给人民,让饱受通膨之苦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多一点钱来支应物价上涨。而据部分媒体所作民调显示,赞成退税的民众显然超过一半以上。

  台湾《工商时报》社论指出,当前台湾经济面临的是至为棘手复杂的停滞膨胀问题,国际油价、粮价及原物料飙涨引发输入性通货膨胀,岛内物价上涨又削弱了民间消费及投资的能力,从而造成内需不足及经济成长减缓的问题。从总体经济理论的观点,若要对抗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显然优于紧缩性财政政策;若要对抗经济衰退问题,扩张性财政政策显然又优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然而,要对抗通膨及经济衰退并存的停滞膨胀问题,由于紧缩政策与扩张政策可能相互抵销作用,因而政策取舍往往取决于政策目标的优先级。

  很显然新当局的优先政策目标是在刺激经济成长,而非打击通膨,因为,迄今为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未恢复到“中性”的水平,“央行”自2004年迄今升息15次,重贴现率从1.375%升至目前3.5%,累计升幅达2.125个百分点;但市场利率从1.1%升至2.1%,升幅仅区区一个百分点,重贴现窗口形同虚设。何以致此呢?主因是“央行”长期来的低汇率政策,不断买进美元,抑低新台币汇率,造成新台币资金泛滥。而低汇率亦极不利于对抗输入性通货膨胀。尽管从去年底以来,“央行”已经改变汇率政策,放手让新台币升值,但是,显然考虑对出口的冲击,最近央行似乎又刻意让新台币适度回贬。这样的双率政策充分反映央行并未将打击通膨列为首要目标。新当局煞有其事地推出“当前物价稳定方案”,但掌握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央行却未扮演关键角色,这样的方案当然是虚有其表。

  事实上,新当局打从上任开始,就声言马萧“633”的政见承诺不会跳票,今年下半年经济成长率可以达到5%;社论认为,既然如此,推出“扩大内需方案”就不足为怪了。严格来说,增加公共建设支出及减税均属扩大内需的手段,从学理上来比较,增加公共建设支出,因为编列的预算都用来购买商品及劳务,刺激所得增加的效果较退税更为直接,学理上的“所得乘数”也较大,这就是凯因斯学派偏好在经济衰退时大规模推动公共建设的道理。新当局以凯因斯为师,固无可厚非,但是,推动公共建设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及可以发挥的外部效果,像这次五百多亿元补助地方当局公共建设的计划,很多都是急就章、没有具体内容的建设项目,花钱没有花在刀口上,当然会受到质疑;更何况,最近钢筋、砂石等建材价格飞涨,“中央”要求“地方”所提公共建设计划须在年底前限时完成,无疑对岛内物价有推波助澜的效应;“扩大内需方案”会成为众失之的,绝不是刘兆玄一句“沟通不足”可以解释的。

  因为对当局公共建设缺乏信心,不少人主张干脆效法最近星、港、韩国当局的退税政策,将“扩大内需方案”的一千亿元经费挪来作为退税之用。坦白讲,将税款直接退还给众多纳税人,就算每人平均不到五千元,因为受益直接明显,人民当然叫好。惟须注意的是,新加坡及香港政府都是将岁计盈余退还给老百姓;韩国政府也还有财政盈余,可以挪为退税之用,但是,台湾当局财政困难,、“扩大内需方案”还需扩大举债来支应所需经费。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当局会以举债方式来退税,这也完全不符合预算编列的原理。所以,社论最后直言,退税之议充其量只是在野党的花招,当不得真。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