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委”选举结果公布后,台湾现在呈现一党独大的走向。人民把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国民党和民进党之中,却都忽视了一个势力,那便是代表第三势力的小党。在此次选举中第三势力一共才拿下5%的微小数目,用全军覆没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为何岛内对第三势力如此忽略?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文章指出,选后,岛内一片扼腕与检讨之声,多数意见主张应该修改选制,降低政党门坎。这时,没有人注意到台湾媒体可能亦是一个需要反省的角色。长期来台媒体西瓜倚大边的偏颇心态,过度关切权力核心的角逐,报导总是锁定蓝绿阵营,以致代表社会多元声音的第三势力,始终无法在镁光灯下聚焦。更直接地说,台媒体的冷漠就是造就第三势力衰式微微的主因之一。
媒体如果不愿接受这样的指责,那么就得要请问平面媒体,为何非得每天要求记者跟着陈水扁、马英九到处跑场,却始终不愿空出充裕版面,让有心的记者认真讨论第三势力?再要请问电视媒体,为何能够在选前不间断地报导地方蓝绿角力的选举新闻,却不能认真介绍蓝绿以外的新兴政治面貌与论述?就连在开票当日也仅是检讨蓝绿势力消长,对第三势力竟是不闻不问?
文章表示,第三势力政党中不乏胸怀热情的运动者,这些人尚未投身政治前,已经在不同诉求的社会运动中投注过心力。然而,除了“解严”后短暂的浪漫时刻外,不管这些改革人士多努力,媒体均极少关注。媒体对社会改革者的忽略与冷漠几已成职业惯性,以财富、权力、外貌所堆积出的浮夸新闻价值,已经实质影响台湾的民主政治。
长期来台媒体报导政治新闻,总是以权力斗争、立场对立做为新闻取角,或是以赛马新闻为乐,这样的政治报导基模永远将蓝绿两党放在媒体中心,容不下第三条路。既然媒体平时就疏于耕耘这些中间的声音,以致当今年选举时刻冒出多个奇奇怪怪的政党、政治团体,各个又都以第三势力自居、纷纷抢夺第三势力的发言权时,多数媒体根本没有诠释与分析的能力。
直至今日,第三势力不断兴起的政治社会现象不曾中止,但是各大媒体的新闻路线中,依然没有相关的第三势力路线。这类新闻总是依附在其它路线中,或是要等到相关事件发生时,再由其它路线记者兼跑。因为兼跑的记者手边都有许多工作,加上第三势力的讯息煽动性不够,多半时候实在很难期待那些记者放弃手边工作,前来采访关注。
虽说有时第三势力也会争取到个别记者的关注,但对竟日追逐朝野领导人动向的媒体主管而言,第三势力的相关新闻往往是可以优先抛弃的新闻。媒体这种现实性格,塑造了第三势力要发声、甚至要有影响力的最大困境。简单地说即是:一方面,第三势力要够壮大,媒体才会关注;但假如媒体一开始就不关注,第三势力又如何可能壮大?
这个矛盾的套套逻辑是当今政治的另一个无情枷锁。问题是,如果这个社会认为“国会”中需要第三势力,未来除了选举制度应该进行调整外,难道媒体不应调整报导者的立场与心态?如果媒体继续沉溺于抢夺收视率的恶性竞争,或是忙着取悦阅听众以扩大发行量,第三势力仍然只是个乌托邦。
文章最后说,台媒体的冷漠是第三势力无法强壮的主因之一。再多的热情终将燃烧殆尽。第三势力固然不乏牺牲奉献、不求回报的有志之士,但这些人如果缺乏回馈,终究无法支撑太久。多数人在努力一段时间后,都充满了挫折感,事后检讨,除了部分来自社会冷漠外,主要还是媒体的冷漠。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