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中时:避免二元对立 给第三势力留一点空间

2007年11月21日 15:06:00  来源:
字号:    

  在朝野两大政党纷纷预估明年区域“立委”当选席次之际,数个以第三势力为标榜的小党也相继提出他们的不分区名单,除了既有的政党台联党、新党外,令人瞩目的还有第三社会党、绿党、以红衫军为背景的红党、台湾农民党等,他们虽然都提名了相当数额的区域“立委”,但主要还是盼望能在三十四席的全台不分区席次中,杀出一点点空间。台湾《中国时报》今天的社论指出,这一点也确实是观察未来台湾政治走向的重要指标之一,只不过截至目前为止,这个被期待的“第三势力”会不会被选票建构出来?并不太令人乐观。

  台湾第七届“立法委员”选制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理论上这是一个整合“小选区制”与“政党比例代表制”于一炉的选制,而在一百一十三席的“立委”总额中,区域“立委”就占去七十三席,不分区席次仅占三十四席,这种比例不要说能否“举足轻重”,连陪衬的份量都谈不上。比重过低还不是主要问题,任何第三势力要提名不分区席次,还面临种种超高门槛的限制,例如依最新修订的“选罢法”规定,各政党须于最近一次“总统、副总统”选举得票率达二%;最近三次全台不分区及侨选“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曾达二%;现有“立法委员”五人;或第七届区域及原住民“立委”选举推荐候选人达十人以上,始得提出政党候选人名单。投票后政党得票比率须达五%以上,始得分配当选名额。不讳言地说,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是处处在替既有大党着想,也处处是在使劲踩死小党的存活空间,已经是可以被归类为“小选区制”了。

  社论指出,而在这般困顿的情境下,众多“第三势力”依旧是打死不退,不断在“不分区”提名名单上“各显神通”,意味他们对台湾的选民还是“有所期待”!换言之,“两票制”的设计既然让区域“立委”与不分区“立委”的民意基础彼此脱钩,各自独立争取选票,那么选民这第二张的政党票究竟怎么投?就提供了相当大的想像空间。换言之,假如区域“立委”的选票已经被两大党吃干抹尽,那么选民有无可能在政党投票上,做出某种“另类选择”?至少就民调数据看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社论说,第三势力寄望的第一种选民,是有一批为数不少的“含泪选民”,他们分居蓝绿的两端,信念坚定,但可能都对主流政党的路线走向感到不满,但他们基于对手政党会坐大的畏惧,所以区域“立委”一定会“含泪投票”,但在政党投票上,他们就有可能会借机“表达不同立场”,这是台联党与新党等小党最期待打开的空间。第二种选民,则是那批既不含泪,也对两大党同时感到嫌恶的选民,如果没有第三势力,他们可能根本就是一批选择“不投票”的选民,这批选民在民调上一直占有两成左右的比例,若能适度开发,未尝不能形成一股力量,第三社会党等小党应该就是想要经营这批选民。

  只不过,这一切都还只是假定,到底届时能不能开出第三势力的选票,真的只有选民才能回答。要知道,任何政党的得票都必须超过5%的门槛,才有机会分配到不分区的席次,以投票人数一千万计,至少要得到五十万张选票才能抢到一席,这种难度坦白说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届时如果区域“立委”选情紧绷,势必将大幅压缩不分区投票的空间,第三势力各政党在缺乏资源,不愿整合,活动空间又被挤压的情况下,能不能杀出一丝空间?真的不敢令人太乐观。

  社论最后表示,假如将残酷政治现实先搁在一旁,或许我们进一步该追问的,并不是台湾究竟还有没有第三势力存活的空间?而是台湾的当下或未来该不该有个非蓝非绿的第三势力空间?要知道,源自欧洲的政党比例代表选制,当初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保障少数民意”,避免台湾走上意识形态的两元对立。换言之,第三势力做为一种“另类”的存在,应该是台湾的资产,它象征台湾的政治依然存有多样性的变幻空间,并非永恒的堕入“非蓝即绿”的两极对立深渊。问题是如果明年选举的结果是将这股微弱的力量与声音也彻底清除掉了,台湾未来的政治会更令人期待吗?这恐怕是我们很快就要思索的课题了。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