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台湾当局有关机关与民间研究单位,先后发表的各项经济指针与信心指数;大致上官方发表数据呈现当前经济景气一片大好,与民间调查相当悲观的信心指数,真是南辕北辙。看在老百姓眼里,却是一头雾水,眼花撩乱。不过实际生活上的感受,没有官方数据表现的那样好,应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为增进读者对官方所发表各项数据有进一步了解,台湾《经济日报》社论就外销订单、失业率、贫富差距及景气对策信号等的变动,是否真能代表原有涵意与作用,提出了以下观点。
社论说,首先就“经济部”发表今年第三季外销订单增加18.5%而言;外销订单原系实际出口的先行指针,其增加代表当月及今后,至2个月内实际出口的增加。但近年来情况发生极大变化,“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海外出货比例大增;2002年不到20%,今年第三季提高到46.7%;因此,外销订单的增加,应计算台湾出货的部分,才能了解对岛内实际出口的贡献。今年第三季外销订单增加18.5%,的确亮丽,但海外出货比例却从去年第三季41.8%,今年第三季提高到46.7%;易言之,台湾出货比例则自58.2%,降到53.3%,因而台湾出货金额今年第三季只增加8.7%,不及外销订单总额增加的一半。如现阶段只报告外销订单总额的增加,不说明岛内出货增加率,将有误导之嫌。
再看失业率;台湾失业率在政权轮替前不到3%,政权轮替后不久,由于核四电厂无预警停建,严重破坏投资环境,造成50年来首次经济负成长,失业率于2002年窜上5.17%高峯。但自该年后逐年下降,去年降到4%以下,今年首九个月亦维持在3.92%。近五年来失业率之所以显著下降,主要因就业大幅增加超过劳动力的增加,致使失业人数减少所致。近五年来就业增加82.1万人,而其中高占75%的受雇人员增加94.2万人,超过总就业的增加,贡献最大。但受雇人员统计,除上述“主计处”根据家庭调查统计外,另向厂商调查受雇人员统计,两者因调查对象不同,所统计之受雇人员数不一致,应是可理解的。不过五年来两者增加的人数,相差极为悬殊;前者增加94.2万人,较后者增加51.8万人,超过82%。这超过的42万人,本地厂商并未雇用,想必是出走到海外就业,尤其绝大多数是到大陆工作,显然此部分就业增加,并非当局施政的贡献;而且是当局施政无方,经济不振,被逼出走的结果,真是一大讽刺。若这42万人不外出就业,留在台湾,则台湾目前的失业率将倍增达7.8%,令人不寒而憟。
第三,张俊雄“院长”所说的贫富差距大幅缩减,是与政权轮替后的2001年比较,但较政权轮替前1999年的5.5倍,差距仍然扩大。而且去年较2001年贫富差距缩小,是当局每年花了大把钞票的结果。当局每年对低收入户投入社会救济与补助,如老人津贴、老农津贴、低收入户补助以及健保补助等等十,每年都付出两千亿元以上,五年合计超过兆元。这都是全体纳税人的负担,平均每户超过15万元,对一般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而且政府财政每年有巨额赤字,多赖举债支撑,留给后代子孙负担,不仅不公平,以后何以为继?
社论最后检讨景气对策信号,指出当初“经建会”编制“景气对策信号”,主要目的在借灯号的变化,以判断短期未来的景气是否将进入过热或衰退,提示应采景气对策;而预先发出的信号;如出现黄红灯即预示不久景气转趋过热,或黄蓝灯预示不久景气转趋衰退,以供当局决策提先拟订景气对策之参考,企业界亦可根据信号的变化,调整其投资计划与经营方针。可是日前“经建会”公布的今年10月“景气对策信号”,亮出连续两个月代表不久景气转趋过热的黄红灯,外界哗然,与企业界感受经济不振十的看法,完全背道而驰,也与台湾“中央银行”同日所发表的广义货币供给额(M2)增加率,连续两个月跌破“央行”所设订的目标区下限,显示当前经济景气不振,完全相反。就“央行”而言,在M2增加率跌破目标区下限十,理应采取宽松措施,以促进景气的复兴;但根据“经建会”所发布的转趋过热的“黄蓝灯”,理应采取紧缩措施。两种不同的信息,使“央行”决策陷入两难之中,企业界焉能例外。不过“央行”每月所发布的各项信息,是根据各银行会计帐册所综合统计的结果,不可能也不应有差错,可为大家所信赖。但“经建会”所发表的“景气对策信号”,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经常出现黄蓝灯,表现经济不景气,主管当局认为不能代表现实状况,而加以检讨修正。而今修正后的灯号,主管当局虽满意,但与外界实际感受相反,连“央行”也无所适从。显然“经建会”修改后的“对策信号”,将标准降得太低;过与不及均不能发挥灯号原有的功能。若“经建会”不能认真检讨,重作修订,则“景气对策信号”将失其原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