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巴马而言,其历史性当选的大背景即民意对共和党政府在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中的失败表现,而其竞选承诺也在共和党的阻挠下无法兑现。
作者:刁大明
刁大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5年1月20日晚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其任内第六个国情咨文,在向美国公众报告未来一年的工作要点的同时,也向盘踞国会两院的共和党人发出了政策博弈的邀请。奥氏的话音刚落,新近当选国会参议员的艾奥瓦州共和党人琼妮·厄恩斯特代表本党发表了长达10分钟的回应讲话。而米特·罗姆尼、兰德·保罗等对2016年总统大选跃跃欲试的政治人物也纷纷通过网络表达了对奥巴马政策议程的不懈与抨击。
不同于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不但是以总统第一人称铺陈的,而且也完全代表着其个人(最多包括其团队)的政策主张。就奥巴马的这份国情咨文来说,广泛涉及税收改革、医疗、教育、移民、气候变化、贸易促进授权、国际反恐合作、美古关系等议题并不令人意外。具体而言,除了税收制度改革以实现贫富再分配颇有为2016大选定调的意味之外,其他议题大都是奥巴马最后两年任期中需要竭力维持或全力实现的政策领域,关于其历史定位与执政遗产。
但就共和党阵营而言,奥巴马的如意算盘似乎难以如愿。虽然琼妮·厄恩斯特在竞选中许下了“让华盛顿恢复常态”的承诺,但在代表共和党发言时,她仍旧毫不留情地与奥氏划清了界限:推翻奥巴马医改、废除奥巴马的移民新政行政令、早日批准拱心石输油管道项目等主张都并未给奥巴马留下任何妥协的空间。而在税收改革上,厄恩斯特也准确地表达出了共和党的党争技巧:同意推进,但不能对奥巴马提出的方案照单全收。只有在贸易促进授权上,共和党一如既往地阐明了积极的立场。关于TPP能否最终落实的贸易促进授权可谓是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政策的支点,但颇为讽刺的是,出于劳工利益等原因,民主党内部的反对声音却持续不断。换言之,当奥巴马难得能与共和党达成某种共识之时,他却不得不忙于安抚党内的不同利益诉求。
从两党就国情咨文而展开的对决中不难看出,如今的美国政党政治最为缺乏的是所谓的妥协精神。作为民主政治中高超技巧的妥协几乎贯穿着美国国家成长的历史,但在1990年代党争极化日渐成为潮流之后,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甚至是某一党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却越发势如水火,难以低头、达成妥协,最终导致了以政府关门为表征的政府失灵与政策失效。关于极化而不妥协的解释众多,很大程度上与美国选任官员特别是国会议员的双重身份定位有关。他们首先是候选人,需要对一小部分选民进行充分回应。而竞选中的初选制度又促成了本党立场极端化的趋势。于是,代表着所在党极端立场的且足以回应选区选民利益的候选人走上了国会山。而当这些人面对第二个角色即国家政策制定者或国家利益捍卫者之时,他们难以避免地从偏狭的党派或地区诉求出发,从而反对另一个党政策偏好。如此的华府怪圈在美国遭遇重大国家挑战时则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共和党内部涌现出茶党势力的原因之一。客观而言,在熊彼得意义上的竞争性民主体制中,如果两党无法在关乎国家未来的方向性议题上具有共识的话,政党政治的效用也就势必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这也正是当今纠缠于全民医改、联邦预算、移民改革等重大议题的驴象政治的现实窘况。
奥巴马与共和党人的长期对峙,令公众对双方都渐渐失去了信心,但却有别无选择。对奥巴马而言,其历史性当选的大背景即民意对共和党政府在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中的失败表现,而其竞选承诺也在共和党的阻挠下无法兑现。对共和党人而言,虽然他们除了说“不”和反对奥巴马之外,甚至难以提出自己的替代版本,但还是可能在选民失望的情况下得到某些机会,比如去年中期选举中的胜利。
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在剩余任期内将无法摆脱“跛脚”的困境,但奥巴马还是极为积极且具有行动力地安排着其既定议程。比如,本次国情咨文的时间安排及1月20日堪称1999年以来最早的一次,如此安排被外界解读为是为了奥巴马访问印度、并参加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日阅兵而让路。共和党在这个安排上的配合,也足见其至少在奥巴马亚太战略上的某种认同。换言之,即便民主共和两党在众多国内与国际事务上毫无妥协意图,但在亚太政策上却持续显示出高度一致,这对我们而言是更值得务实关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