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拟投资6.2亿元打造新的 “银河公墓”。但诸多专家建议与其耗巨资再建第二个“银河革命公墓”,不如取消特权,建造一个不分官民等级、人人平等的“广州市福山树葬公墓”。(5月9日《小康》杂志)
这些不是市场化的墓地只服务于一些特殊的对象,其实就是一种福利,或者说是一种特供,它们只能用来埋葬干部,不能用来埋葬普通人。面对这种无法迈过的门槛,人们难免会发出感叹:原来阴间也有福利。
这种特供的墓地,必然带来商品的双轨制。在市场经济社会,商品是靠市场来调控、销售的,市场以看不见的手左右着经济的走势,行情的变化。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域和行业却常常存在双轨制:有人想得到商品和服务必须通过市场购买;而有人想得到商品和服务只要具备一定的身份和级别即可。因为,具备了身份和级别之后,这些商品和服务就会作为福利发放。而这种福利品的价格比市场购买要低廉得多。
就像被诟病最多的福利房一样。明明在房改后,所有人都应该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可是一些机构和部门却总是挖空心思地为公务员建造或购买价格低廉的福利房。这种特殊的福利其实就是一种赤裸的特权。它让人们看到了不公平,让人们看到了身份大于能力,大于权利的事实。
如果一种资源真的紧张,而这种资源的分配又是以一种公平的方式进行的,人们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和太大的牢骚。毕竟,现实就是现实,毕竟公平的原则得到了坚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是,在资源已经紧张,分配却不公平时,人们就会感觉受到了侵害。尽管,这种所谓的福利特权是少数人才具有的,尽管,这种所谓的福利特权好像没有直接损害到公众自己。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任由这种福利特权存在,市场机制必然会扭曲,福利的内涵必然特权化。这既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群体的和谐相处。
本来,活着的时候,不同的福利已经让人无法承受,如今,死了之后还要在墓地上划分出三六九等。这无疑让公众无法面对和接受。他们感觉到自己处于权利的低位和劣势。
这正是发出“原来阴间也有福利”感叹的原因,他们惊讶地看到,原来福利的范围可以这么广,可以从生到死都有保障,他们失望于自己的权力这么孱弱,不仅活着的时候受气,死了之后也会窝窝囊囊。这种惊讶不仅包括对特供墓地的不满,同时也包含着对特殊福利的不满。所以,在解读人们的感叹时,要看到他们的指责所在,他们的期待所在。他们指责的是特权的思维,特殊的福利,他们期待的是公平的待遇,平等的权利。如此,才能将特供墓地与其他特供商品和特殊福利结合起来,才能明白公众到底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