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崇拜是一种惰性

时间:2013-01-15 14:52   来源:人民网

  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一位落榜的研究生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华商晨报》)。

  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大街需要人扫,粪也需要人掏,职业不分贵贱,环卫工作也需要知识和创新。这些大学生如果不是冲着编制去的无可厚非,但从媒体的报道看,他们并非真喜欢清洁工作。

  录取者已开始上岗,来往的行人不会探究这身工装背后的研究生学历。蹭蹬十数载获得高学历,然后去找一份“好”工作,这算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吗?毋庸讳言,这也无需遮遮掩掩,大多数人读书不过是为了让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更直白地说是一份好工作。

  而环卫工职业拿什么吸引“硕士”?显然是编制。虽然环卫工目前的待遇只有1500元左右,如果能顺利考入,在工作三年后,如果管理岗位出现空缺,将有可能调整到管理岗位,这是更大的诱惑。如此直白的心理表白,可见每一名硕士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考编的硝烟刚刚散尽,争夺管理岗位的大战已经拉开序幕。

  其实,硕士们可能有他们的苦衷。庄子有个寓言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志向远大,游学天下,向人学习屠龙术,也就是宰杀龙的技术,倾尽了千金家产,苦学三年,掌握了这门技术,可是学成归来后,这么高深的技术却没有用武之地。

  学无所长、学无所用自然难以振动双翼翱翔九天,而“编制”二字,作为公务员的一种延伸貌似解了学历高端,但学无所长、学无所用者的燃眉之急。

  笔者以为其实这只是温水煮青蛙。功利地讲,环卫工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既然能够放下身价愿意做环卫工,为何又不敢在社会上放手一搏?如此年轻的生命,那么多年的寒窗苦读,应该积累下更多的激情和自信,实际上却如懵懂的青蛙一般暂时满足了温水的滋润。

  或许,这是一个守成的时代,而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情结已经远离了年轻人。或许,阶层固化的社会日趋保守,社会缺乏改革热情,也没有为年轻人自主创业创造出好的条件。年轻人输不起,自然不敢放手一搏。相反,无论是政府还是国企,巨大的稳定感以及背后的红利吸引着年轻人。进入这个体系是一种待遇,在这个体系之外,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又是另外一个天地。一些人发出“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感慨也应该被理解。

  社会因素之外,代际影响也是重要因素。筚路蓝缕的上一辈之中,很多并未能从奋斗中感受到成就感,反而有可能碰得遍体鳞伤。他们将物质财富留给孩子的同时,也依据自己的经验教导子女,这才有了全社会对“编制”趋之若骛的追捧。

  一直以来,中国致力于打破铁饭碗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编制”仍受年轻人追捧,一方面说明,当前利益分配机制仍有问题,人事制度改革需要继续深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亟待纠偏。另一方面,社会观念走回头路的迹象令人忧虑,一个年轻人说他愿意死在编制里,那一个国家呢?可曾记得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