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哈尔滨448名事业编环卫工近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报名。落选的王洋称,“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华商晨报》)
不要嘲讽王洋,和他一样农村出身的这代人乃至上代人,都是在“成为在政府里面工作的人”这样的舆论环境里长大的。从考上大学的欣喜若狂、举家庆祝,到考上公务员后上坟烧纸、感谢祖宗庇佑,再到身边亲朋“他们家在政府有人”的别样眼光,都在无形中鼓励着农村学子拼命争取好成绩,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身边舆论一个交代。“死在编制里”是一句决绝的、没有回旋余地的话。其实这样的话之前曾被无数次重复过,“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在城市当一条狗也别回农村”,“不争馒头争口气”……人们曾经是那样地热爱编制,以进入编制为荣,以失去进入编制的机会为辱。二三十年过去了,市场化的就业竞争已经削弱了编制的诱惑力,但是没想到仍然有那么多年轻人对编制拥有如此热烈的期望。
如王洋所言,编制意味着户口,而户口会带来不同于非编制人员的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可见编制对年轻人的诱惑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编制只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体系,成为编制内人员只会强化公众对其职位的监督,而没有捆绑那么多的福利,王洋还会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吗?
为了一个编制内职位,千人竞争一个名额,忘却理想与爱好,对编制的热爱这时候已经带有偏执的色彩。热衷于成为编制中的人,只看到了编制的好处,却没发现编制的限制,比如普通职位的辛劳,比如并不算高的薪水,还有渺茫无望的上升空间……如果只求一份安稳和一种表面的荣光,那么进编制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要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何不考虑放弃编制这座独木桥,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试身手?
有首歌曾唱道:“请把我埋在,埋在春天里。”“春天里”意味着自由、理想、公平、梦想等等,体制外的就业市场虽然一样竞争激烈,但是相对于体制内的论资排辈、关系横行,还是更容易让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得到更多机会。“死在编制里”是一种狭义的成功观,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根筋,这种观念早已落伍,只有在更开阔、更公平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有资格唱出那句“请把我埋在,埋在春天里”。(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