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二线”别成了吃空饷的代名词

时间:2012-07-10 13:3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日前实地调查发现,该局核定编制54人,实际在岗75人,还有40人“退二线”,基本不用上班,超编一倍左右。一个县级市的正科级单位何以严重超编,暴露出基层编制管理的种种问题。(7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武穴市教育局大量人员“退二线”,不用上班,却占用编制,导致该单位严重超编。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因为,许多地方都在执行这样“退二线”的政策。 

  现实中,这样的情形已不是新闻。今年月,浙江省永康市在《永康日报》通报了机关事业单位自查出192名“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退二线”吃空饷的人,而这其实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或者“内部规定”允许的。按相关规定,永康市的中层干部,到了一定年限必须让出行政岗位,给年轻干部升职机会。跟永康市一样,现在通常在省级机关,厅级单位的处级干部只能当到55岁;市县局级机关科级干部干到50岁,距国家退休年龄相距甚远。这些到年龄的人,往往退居二线,改为非领导职务(即“退二线”“改非”),此外一些年纪大、时间长的人会以相关级别的“调研员”“巡视员”之类的待遇,以便其能顺利地从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挪出位子来,这些人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不用到原单位上班的。 

  “退二线”如此盛行,自有其道理。在现实中,财政编制应该算是铁饭碗,一旦捧上,只要不犯法、不犯大错,编制就可以跟着人走,很难被端掉。而工作时间一长,缺乏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的问题往往日益突出,这样的群体,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领导来说往往是烫手的山芋。人情世故和现行制度的缺陷交织作用在一起,对这种现象几乎很难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于是,出于短期的考虑,为了腾出工作岗位,为了照顾那些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各地就想出变通的办法,把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提前,让一部分先退下来,由其他的人来顶替他们的工作。为了不引起上级单位、相关部门的追究,就称之为“改非”“退二线”“内退”,其实就是退休不做事,照拿工资,是一种事实上的退休。 

  在局外人看来,这样做的确不公,不做事却享受工资照发的待遇;在局内人看来,这就是编制带来的最大好处,虽然一些地方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并不高,能享受到提前退休,退休金有保障的待遇,这是编制最大的“隐性福利”。这也解释了许多人宁可暂时没有编制也要排队等候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退二线”实质上是突破相关政策底线的“提前退休”。让公务员提前离岗,工资照发不误,相应的再从社会上招考人员进行补充,额外增加了相应人员的工资,增加了财政负担,一个乡镇不多,一个县不多,但是全国累计起来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此轻松自在的“退二线”,实际上是制度性的吃空饷。其中核心的一点是编制所导致的身份固化,因为缺乏必要与严格的奖惩机制,最终导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成为一个顽疾。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退休年龄,科学有序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正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率先消除体制内外退休制度的不公平现象,才能真正凝聚社会共识,共同为实行更为合理的退休制度扫清现实障碍。因此,针对享有编制就享有退休特权与特殊福利的相关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就日益突显。(尹于世)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