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中秋国庆期间高速路小型车免费通行,后是分两批包括140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门票下调,两者可称为“拐点事件”——前者意味着“撼山易,撼路桥费难”的改革坚冰终于被撬动,后者意味着屡遭诟病的旅游景区门票一路狂涨的势头有望峰回路转。
公众期待着它们能分别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时段的收费公路的降价,带动更多景区门票能止涨且降。若干年后,当更多收费公路在更多时段实行免费通行后,当更多景区纷纷下调门票后,人们会回忆起,事情是从2012年中秋国庆假期出现的转折。
拐点事件的影响往往不限于一个地区或少数人群,而是波及诸多领域或地区,涉及诸多阶层与人群。它或是影响千万普通百姓生活的惠民举措,或是撬动相关领域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或是预示某重大制度的悄然变革。
拐点事件,“色度”不一。
一类可谓亮色拐点,即被公众叫好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的事件,如节假日小型车免费及旅游景区门票下调,还有之前的农民种粮不再交农业税,国家全面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等等。
再一类可谓带有负面指向、社会伤疤性的灰色拐点,比如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中国奶业;“郭美美”事件使中国红十字会乃至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惨遭严重打击,等等。
还有一类拐点往往由负面事件引起,但或能催生出正能量,或能引起公众对一种制度缺失的焦虑而加速相关改革进程。比如在不久前的西安,举着“前方砸车,日系调头”纸牌的小伙李昭身上所表现出的理智和良善,被媒体视为构成“对抗狂热和丑陋的‘拐点’”。比如被网友称为“表哥”的杨达才,因严重违纪刚刚被撤销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及局长职务,而公众由此对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的讨论及加速改革的呼吁,依然持续发酵,公众期待它成为阻力重重的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针“催产剂”。
细细解读拐点事件,其实就是在改革进程中大大小小的节点处停下来,梳理经验,总结教训,修正我们原来的路径,调整再出发的步履。
亮色拐点事件多与惠民政策有关,大多标示改革开放多年成就的瓜熟蒂落。研判这些拐点事件之所以赢得公众掌声,会让决策者更明了公众的期盼,也给决策者更多“就得这么干”的动力。而灰色拐点事件的出现多缘于相关隐患长期积累、问题一直未被根治,岩浆终于从最脆弱的岩石缝隙中冲出。对此,除了举一反三、未雨绸缪,别无它途。
不少拐点事件集中在利益交织、价值理念纷呈的领域,牵及公众敏感神经,折射波谲云诡的现实,它提醒决策者,今后的改革之路注定荆棘丛生,过急流、渡险滩,得炼就更高超的本领。同时,那种绕着矛盾走的老路子可能会栽更大跟头,犹豫、观望只会招致更高昂的改革成本。
聪明的决策者应该学会从拐点事件中汲取足够的警示价值。要读得懂拐点透露出的民意信号,对发展大势、主流民意做出精准预判,并顺势而为。比如,节假日高速路小型车免费,回应的是公众对畸高的物流成本及出行成本的抱怨;部分旅游景区门票降价,回应的是公众对旅游景区只认钱而弃公益性不顾的抱怨。它们一出台即收获掌声,自在情理之中。而有人认为两项举措还不够“解渴”,是公众抱有更高期待的正常反应。
面对令决策者“灰头土脸”的拐点事件,最好的办法是敏锐洞察隐患,知耻后勇,大刀阔斧割除社会毒瘤。且善于引导灰色拐点事件朝正向转变,激发潜在的社会正能量。而千万不可“反面解读”,比如,出了事就想方设法瞒和骗。
拐点事件同样考验着主流民意的清醒与理智。即使在改革形势并不明朗或不很顺利的情势下,我们依然不可放弃我们的呼吁和努力,而应当以不懈的点滴积累推动改革的量变到质变。同时,坚守独立理智的判断,不被某种情绪化的潮流所裹挟。当那些坚守理性、勇于担当的公民更多起来,我们的社会才能更趋近现代文明、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