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板底下出新闻

时间:2012-09-12 09:29   来源:东方网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有一年时间,如今打开电视、翻开版面、点开网页,可以看到很多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情,读起来也令人耳目一新、备感亲切。许多同行也感慨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不错,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只有多走,才有可能发掘出有价值的好新闻。

  走基层,怎么走?一年的实践经验已告诉我们,那就是走出办公室,走近寻常家;走出上层,走入基层;走出会场,走进现场。因为高高在上发现不了问题,隔岸观火分析不了问题,隔靴搔痒更解决不了问题。

  基层广如天。那里,有我们在办公室、在网络上无法接触到的真实;那里,有我们在会议材料里、在影像资料里无法看到的生动;那里,更有我们在报告里、在图纸上无法领略到的深刻;在那里,已经不是简单地感同身受了,而是身体力行地去触摸、去观察、去思考。

  科学家做实验,必须采集到最真实的标本,才能得到最准确的实验数据。同理,媒体记者,只有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基层,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获得最具体的素材,写出最感人的报道。眼见为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今那么多有意思的、有价值的新闻,莫不是记者同行们“走”出来的。在东方网推出的“关注大城市的小人物”系列报道里,我们无不体验到“小人物”们的辛劳,感受到他们的悲欢……

  有时,走一次不够,还要两次、三次,乃至更多次。因为有些现象或问题,多走几次,才能完全呈现,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充分挖掘。不久前,人民日报记者对“周恩义效应”的报道,就是经过繁复多次的实地采访,最终将周恩义的精神世界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一名党的基层宣传干部最朴素、最真实的力量,并让这种内在的本色力量广泛传递开来。

  走基层,贵在走。多走,才能增强我们的辨别力,不为道听途说的表象所惑;才能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发现矛盾之处,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可以说,走,是新闻记者获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值得我们谨记,并持之以恒。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