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 绘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上桥匝道垮塌事故的施工单位似乎成了一个谜。
对人民网所报道的哈市建委称“无法找到施工单位”,8月25日,哈尔滨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表示否认,称“经了解核实,此事并不存在”。人民网昨日声明自己先前的报道无误。人民网报道称:本网记者再次联系了哈尔滨市建委,建委工作人员以“昨天说的意思是指挥部解散,不是找不到施工单位”为由试图辩解,继而“表示现在已经不能回答媒体的任何问题,所有采访,均由哈尔滨市政府统一对外发布”。
在新闻发布会上,哈尔滨市政府称市建委已经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资料提交事故调查组。这是公众愿意听到的消息。但是,这个消息至少目前还不能消除围绕着“施工单位”的迷雾。
据报道,在事故现场,多名当地人员表示,该桥梁的施工方为中铁十三局四公司。记者给该分公司打电话,该公司否认是他们建的。而消息人士表示,出事故的匝道施工是当地的一家小公司,但为何是小公司承接了该工程,消息人士表示并不知情。
请教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扑朔迷离的背后,最大的疑点是:该工程是否存在层层转包?甲公司投标某一工程,竞标成功后,自己不投入施工,而是压价把工程转包给乙公司,自己从中赚差价,空手站着把钱赚了。乙公司也要有利润,避亏损,只能降低施工成本。 层层转包,民间的形象说法,就是层层剥皮。
相关报道中,有一项内容,能够支持这一怀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垮塌桥梁的箱梁体西面中间部位,已经开膛破肚,一些混凝土块离开了该箱梁体掉落地面,露出里边的钢筋和混凝土构造。记者通过现场拍摄照片放大,看到在已经垮塌的箱梁体上,建造的材料比较丰富,其混凝土里含有鹅卵石、木头等混合物,一条编织袋还若隐若现地被凝固在箱梁体里。放大垮塌的箱梁体的两端照片,可见箱梁内的钢筋没有捆扎,无论是横向放置的钢筋,还是纵向放置的钢筋,都没有被捆扎。在现场围观的建筑工人看了记者拍摄的照片后抱怨说,该箱梁上的钢筋直径属于12毫米的规格,一般桥梁上使用,应当使用直径18毫米规格的麻花钢筋。这些现象,往往出现在层层转包的工程项目中。这也是公众围观此事时值得注意的焦点问题之一。
事情到了这一步,要担干系的,恐怕不止施工单位一家,到一定的时候,相关的监理单位,验收单位等,可能都要站出来走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