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华的被毙,业已近月,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周克华的 “阴魂”却未散去——近日之间,有网友亲睹,周克华被毙之处,竟有了几分热闹,前往围观者众且不说,更有倒地模仿 “周克华死相”的“达人”,还有现场的 “义务解说员”……
于是网络报章,就有了严正的批评,就有了如此黑白不分,如何对得起周克华枪下那十条冤魂,请问这样无聊无知,又怎样面对众多死者的家属遗孤?也有断言这是对“黑”的羡慕对“暴”的颂扬的,当然更有一针砭之,说在我们某些社会成员中,娱乐已经成风,娱乐已经“至死”。
这话是有道理的——把一个暴徒的毙命之地当作“一道风景”来赏游,把他的死当作“达人”的平台来重演,你说他有意“招魂”、刻意“颂扬”,恐怕倒也不是,只是把惨案当成游戏、将杀人视作娱乐的那一点“娱乐主义”,倒真是颇有一点病入膏肓了——其实一个周克华杀人案,这样的刀光血影,从一开始就被一些人当作“娱乐”来玩。周克华流窜之时,因为他的杀人如麻,不是被戏称为“爆头哥”么?哪里有一点义愤、一点憎恨?周克华被击毙之初,最发人兴趣的居然是他20岁的女友,无数美女照占据了报纸网络的“可贵版面”,无数的“人肉”与“探秘”,要深挖这“一段情”,尤其是她如何“观摩作案”,真是把一起杀人案当成了一大 “娱乐新闻”。至于周克华被毙后那个死者不是他的传言,说它是一种什么“质疑”,其实不过是一段荒诞剧的想像和一个不经的戏说而已。
面对一起十条人命的杀人案,居然把它当成狂欢的盛宴,我们有些人恐怕已经成了“死”也要“娱乐”的“游众”——因为要“娱乐”,所以不择题材、不分是非、不论黑白,蜂拥而去,围哄不已。从“鬼子进村”,到“土匪下山”一一成了“旅游线路”,从戴笠强占良妇的香窟,到汉奸们的声色之处,又一一成了“开放景点”,而今天的周克华死地以及他的死相,又变成了 “一道风景”,你说他有什么醉翁之意,倒也不尽然,只是一个“娱乐到死”,就什么也不顾啦——这几天的网上,还爆出一袋牛肉干的招幌,说它的“精美包装”上,赫然印出“据著名历史小说《红岩》第137页记载,1948年春甫志高曾买×××牛肉与新婚妻告别”,你说他为叛徒翻案,为反角招魂,倒也不是,他只是为了推销区区一袋牛肉干,而不择手段罢了。如果说借用的也是一点历史的“娱乐”,那么这种“娱乐化”就令人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