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2011年7月出台“雷人”招商政策开始,山西省长治市即进入“疯狂”的招商时代。对此,当地官员信心满满,认为“到2016年,长治的经济总量就能超过太原”;而在百姓眼里,一年引资接近4275亿元、GDP增幅15%等漂亮的成绩单掩盖的,不过是一场政府与投资商合谋的“圈地盛筵”。
“外地车辆进入长治市发生轻度违章,只纠错,不罚款”,“外地客商来长治投资,由于当地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造成亏损,一律由当地政府包赔”……透过这些规定,即可见长治招商力度之大、让步之惊人。用“疯狂”来形容,并不过分。然而,面对类似“过山车”一样高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当地官员与百姓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致呢?
首先,从招商引资的成绩单,到地方经济实实在在的发展,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百姓确实可能存在官员所指责的短视情形,也不大可能从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不过,地方经济的发展若不能让百姓切实感觉得到,并从中获得个体发展的机会,这样的发展应该说仍然是有问题的。有关部门不该动辄指责百姓,而应该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
从官方披露的数字看,2011年长治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49个,总投资4275亿元,拟引资3511亿元,引资签约总量全省第一。数字确实漂亮、喜人,但喜人的数字一旦与遍布全市的产业园区联系起来,公众难免产生荒诞之感。在记者走访的7家工业园中,动辄数百亩的“工业园区”围墙内,几乎都是黄土成堆。难道那些庞大的引资数目,都体现在圈地上了吗?
其次,无视正常程序的发展有隐患。与疯狂的圈地比起来,前述的几条“雷人”政策倒显平常。在一票否决的高压之下,在官帽去留的取舍之间,政府官员为了招商自然会绞尽脑汁,甚至不惜出让原本不该出让的利益。以土地为例,当地为了留住台湾富士康这个“大财神”,一举划了600亩土地,“一切手续,两个月内就能办齐”。如此“一路绿灯”、“特事特办”的高效背后,其实是正常程序的被忽视,以及监管的形同虚设。
土地资源总归是有限的,现在的“大手笔”很可能会成为将来的“紧箍咒”;一时的跨越式发展,也注定是不可持续的透支行为。官员大大方方地拿走农民的土地,长此以往,农民如何维系生计?那些圈了多年土地、荒草满眼的“工业园区”,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工作机会?
发展当然是“硬道理”,需要戮力而为。而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以何种思路推动发展,显然更为重要。那种以透支资源换取发展速度的做法,事实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也很难惠泽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