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领域“明规则”堪比“地沟油”

时间:2011-10-18 09:51   来源:红网

  专家指出,在中国,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呈常态化、公开化、群体化特点。近日,记者在江西、吉林等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呈现蔓延态势,将行贿成本按一定比例纳入工程预算成为一些建筑企业的“明规则”,甚至发展到有行贿者与受贿者公然签订“受贿协议”。(10月17日《经济参考报》)

  工程领域“明规则”愈演愈烈之势,令笔者联想到,这与目前被炒得沸沸扬扬且老是管不住的“地沟油”,有着何等相似之处。

  初看起来,二者一样地“堂而皇之”。建筑行业包括多个环节,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公关”的人员较多。用不菲的“公关费”公开行贿,逐渐成为建筑业的潜规则,许多施工单位甚至将工程总造价的5%至10%作为“行贿预算”。行贿受贿潜规则,成为堂而皇之的“明规则”。而“地沟油”则是“大胆”地走上了桌面。今年9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地沟油流向餐桌传闻被证实。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至300万吨。而国人一年动物和植物油消费总量约2250万吨。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地沟油。

  细细想来,二者一样地产生恶果。显而易见,工程建设领域成了行贿受贿的“重灾区”。尤其是交通部门和高校内工程建设腐败案件频频爆发。房地产领域的腐败更为严重,已经由幕后走向前台,腐败官员敢于从建筑商手中“分红”的唯一筹码,正是屡试不爽的权力“干股”。权钱交易,产生了毁掉干部、败坏风气、“豆腐渣”工程及国家财产损失等诸多恶果。而地沟油的危害很大。据科学试验测定,地沟油中的有毒物质对机体产生极大损害,能引发多种癌症。将地沟油提炼成“食用油”,直接危害百姓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

  深究起来,二者一样地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工程建设领域腐败,主要集中在招投标、建筑施工以及结算和验收环节。如在施工过程中,行贿可以换来变更设计增加工程量或提高价格等不正当利益;在项目预决算中,行贿可以得到虚设项目、重复计算工程量以骗取工程款等“油水”。这其中,手握工程发包、支付工程款等大权的单位或部门“一把手”,成为建筑商、包工头们争相拉拢的对象,由此引发的“一把手”犯罪现象突出。臭名昭著的地沟油之所以禁而不绝,就在于其利益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有暴利产生。市场上食用油价格6000元/吨,而地沟油成本价约为300元,市场销售价3000-5000元/吨。按照郎咸平的说法,在“地沟油”这个产业圈里,人人受益,只有消费者受害。

  探究缘由,二者一样地归咎于疏于监管。工程建设腐败案件呈多发态势,说到底均源于权力制约乏力。尤其是“一把手”涉案增多,说明亟待通过制度、法律等手段,加强有效监管,对极易膨胀的权力予以约束。目前我国对“地沟油”的监管实际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然而,在对大行其道的“地沟油”相关管理环节上,从初期掏捞、粗炼到“二传手”倒卖和深加工,再到最后的批发和零售等一系列环节,几乎没有看到相关行政执法监管部门的身影。

  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贿赂案件,如同扫荡“地沟油”一般,无疑需要重拳出击。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代建制”,用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方式来预防腐败,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和创新权力监督制度,全面实施“一把手”“5个不直接分管”的做法,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有效约束。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