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代号为“培根”的爆料人向记者提供了四份材料,举报世界医药巨头法国赛诺菲公司,在2007年11月前后,向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及广州的79家医院,503位医生,借“研究经费”(“研究者费”)名义,支付约169万元的费用。(8月8日 中国江苏网)
“如果不给钱,医生们就不会开我们的药。”医药代表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这些人用灰色利益链条,维系着药厂和医院之间的“骨肉相连”。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贵为世界500强的赛诺菲、葛兰素史克等也入乡随俗的开始打通各种关节。从此医药代表在中国,也有了无国界的流通特性。
药品提成,现在已经都是“公开的事实”。最近报端上所呈现的,较多的是国外厂商的纷纷中枪。不管是通过旅行社变相行贿,还是打着研究和病例观察费,总而言之,这些外国药厂就是变相把畸形红利分配到医生头上,然后再期待他们能给予反哺。客观的说,国外药厂在这事上还考虑到“体面”,据说国内药厂是直接上真金白银,省略各种环节。当最后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时候,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就不难理解。
几乎所有的人,都热衷于把板子打在医生身上。事实上,医生虽然能直接影响药品的消费,但作为药品销售终端的他们,并不是这个灰色流水线上的始作俑者。如果认真的话,去曝光市场上的药品,是如何层层加价,到了医院药品又是如何制定成本价和最终销售价,中间的差价到了哪里去,你会发现,原来医生真的仅仅是作为工蚁的角色存在,如此而已。
2009年实施的医疗改革,其中就有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条例,让中国医疗保障制度重拾公益化的本色。但和教育改革难产一样,医疗改革依然摆脱不了行政化的桎梏。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产生不公开的腐败温床。这其中药品的流通就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当媒体的触角想把整个冰山挖掘出来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这真的是铁板一块。利益和责任被私相授受之后,有牵连的人都会选择沉默。
被推上舆论审判席上的,首当其冲往往就是医生。干的活是最累,受的非议也是最多,甚至连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不可否认,现在医生二字,已经在不少人心目中被污名化了。而当有医生说“现在几乎没有不收回扣的医生”,你又能否读出其中的戚戚然?
中国医生苦累众人皆知。而药品提成似乎成了医院对医生变相的一种利益推送,当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或者假装这么认为的时候,处于绝对弱势的患者利益,自然成了为健康付出的不等价交换。也无需太过苛责医生,试想能为患者生命而坚守职责的人,他们的道德理应不坏。让他们“众人皆醉我独醒”,似乎是种影迷式的臆想。只有让各种环节透明化,同时让这些白衣天使们的酬劳能到达匹配他们身份的程度,某些堡垒才会从内部突破。
当然,这看起来很美,也需要时间。但愿不要太久。(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