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两“挺茅”专家惊世言论有感

时间:2012-12-14 15:20   来源:山西晚报

  12月12日,深陷塑化剂事件漩涡的贵州茅台在贵阳举行了大规模的媒体说明会,在说明会上,茅台方面再次澄清塑化剂事件。然而,这一说明会变成了“挺茅会”,会上一些看似“醉话”的观点,再度引发热议。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指出,按照欧盟的标准,即使以 “水晶皇”所说,茅台含塑化剂DEHP达3.3mg/kg计算,每天喝2斤茅台仍符合耐受量的限量。北大教授李可基甚至声称,“塑化剂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安全的物质”,“三聚氰胺基本是无毒物质”。(12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千余年前,杜甫先生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时至今人,这句话的外延早已突破文学的范畴,有了很多的社会意义,更多的表示一种执著的精神。12日,白酒专家马勇和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再度为此名句锦上添花,以至于众多网友为之雀跃,大有一石千浪之景。

  马先生的贡献在于以惊人之语宽慰人心。你想,在茅台酒染“塑”之后,有多少经常痛饮茅台的富贵人士正在因贪酒懊悔不已,思忖要不要找茅台方面讨说法,下一顿饭要不要换酒之际,马先生给出了定心丸:每天喝两斤是没事的。——你看,酒友是不是应感谢马先生?一方面他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告诫大伙儿饮酒每日不要超过两斤,另一方面他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说明所谓塑化剂对人肉身的伤害也不过尔尔,别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塑化剂是个什么东西?因在生活中屡受教育,大多数消费者已心知肚明。如果按马先生的高论,若干年前沾染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在事发前也没听说有谁中毒身亡,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敌敌畏亦可适量饮用?已知某种物质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在食品中就要杜绝其存在,如果实在无法杜绝,也要将其含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应该是通理,不知道马先生明不明白这个道理,要不,真是网友所说的,茅台喝多了说的醉话?要不,就是塑化剂中毒。

  至于北大李教授,他以深厚的学术修养通过浅显的对比完成了由此及彼的巨大转折,在肯定了塑化剂的安全性之后,还顺带为“三聚氰胺”翻了案。马先生没再说下去,否则,害惨多名儿童的三鹿奶粉都快要无罪了。细品之下,他的观点是有科学性的,三聚氰胺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它无力像氰化钾一样直接破坏人体的内脏,致人于死命。充其量不过是沉淀成几块石头,全社会何必大惊小怪?是啊,何必大惊小怪,要淡定,即便无法做到像李教授一样波澜不惊。

  不知道把掺了石粉的面粉送进李教授的厨房,他会不会吃得津津有味,嚼得有声有色,按教授的学养,他完全知道磨为粉末的花岗岩也不会在人体内起化学反应,让人立马七窃流血。不知道当年深受三聚氰胺之害的孩子及其家长们,在以科学面对人生的李教授面前会不会感到羞愧:自己当年为何如此这般沉不住气?

  再说茅台酒,一天喝两瓶的和喝不起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上好的佳酿,名气和价格已很能说明问题,这一次不小心“中枪”,搞一个媒体说明会予以澄清,作为公关手段,无可厚非,圣人也有马失前蹄之时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之所以在舆论的漩涡里跌宕沉浮,如上两位专家算是帮了大忙,大的倒忙。本来茅台方面已经说明,可能导致酒中含微量塑化剂的塑料管道和塑料容器在去年就不用了,起码今年的酒是纯洁的,但专家一抬爱,仿佛茅台在撒谎。一张白纸,专家们东描一横,西描一扛,变得面目全非,污七八糟,画虎不成反类犬。茅台如因此受损,简直应该追究这些所谓专家的责任!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专家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面对大众。是受人请托在为雇主说话?还是大言炎炎故弄玄虚以吸引眼球?还是,在他们心里,科学确实就是这样子?……这些问题,无论哪一个有肯定的答案,都足以令消费者寒心。如果让类似专家的理论来引领实践,我们的发展成果会是什么样子?特别在涉及食品安全时,在法理上要疑罪从有,绝不能含含糊糊了事,直到疑团解开。即使我们现在的食品工业水平无法做到使产品不含任何一点杂质,也要使杂质含量减到最少,限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即使这些杂质的害处可以忽略,但它毕竟有害处。再说了,我们买的是酒,不是无害的塑化剂,买的是奶,不是无害的三聚氰胺。如果把这些劳什子掺在酒里奶里卖给专家,专家也不答应。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