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农民工吃饭的崔永元,被一些网友指责为作秀。当记者就此事采访他时,小崔答:“说我作秀就作秀吧!我没什么好说的。”
一个熟知舆论生态的“圈内人”,自然知道自己的作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应,力挺或者痛贬,当在意料中。相比之下,倒是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争议,显得不那么淡定。
要么过度拔高,不惜赞美之辞;要么极力痛斥,大肆挞伐,网络上的舆论,很容易就走了极端。一事当前,先入为主,尚未弄清事实,就以刻板印象作出判断,划分立场。痛骂一句“作秀”很简单,而这种“秀”应不应该,需不需要,反倒不用仔细思量了。
崔永元请的这154名农民工,是北京“7·21”暴雨中的救人者。当天,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受灾严重,在河西再生水厂工作的农民工们,剪破铁丝网钻进高速公路,解救了上百名被困者。
只要你看过微博上转发的照片,看到那些带着绳索,在汪洋中爬上车顶救人的农民工,心里就会涌起感动——网友们正是被他们所感染,才在微博上一次次转发那些照片,用“道德高尚”、“敬畏”这样的词语向他们致敬。和虚拟网络的“匿名”者不同,崔永元实打实地请农民工吃了顿饭,并向他们深深鞠躬,亲自说了声感谢。
其实,不仅仅是获救者,我们每一个享受着农民工劳动成果的人,都应该向他们致谢。他们一样有梦想有尊严,只是,都市的光鲜亮丽遮蔽了他们的困顿和窘迫,冷漠与歧视阻隔了他们的意愿和诉求,当他们以善行证明自己的存在时,有人走出来,和他们吃顿饭,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里话,真诚地说声感谢,有什么不好?
这件事,如果是一个无名网友所为,一定会在网上赢得“最美”的称号。遗憾的是,小崔是个名人,又被“大炮筒”和闪光灯盯着,一下子就成了“千夫所指”的被批评者。与此类似,一个打工者千里迢迢回乡探母表达孝心会受到追捧,一个大学校长跪倒母亲脚下,遭遇的却是恶评;至于官员下基层视察去食堂吃饭,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惨遭批判,更是屡见不鲜。
此起彼伏的“作秀”指责中,有偏见,也有隔膜。不管你是否承认,社会已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阶层,不同利益诉求导致的矛盾冲突,也日渐激烈。人们逐渐习惯于站在自身阶层的立场上,发表意见和看法;同样一件事,精英与草根、官员与民众,所持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由此产生偏见、误解和隔阂,在所难免。因而,交流和沟通,理解和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请农民工吃饭,何尝不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或许它有失简单,但起码,它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坐下来和农民工聊聊天,那么歧视会不会因此减少一些?官员骑自行车上下班,何尝不是一种民生体验?如果这样“秀”的官员多了,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是不是会更科学?
武断的“作秀”指责和批判,会阻止消除隔膜的努力。阶层的界限不可能完全打破,但是,顺畅的交流和沟通,会让彼此相互理解。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刘金国曾经说:“有人说我装,那我就装到死。”作一次秀可能是“装”,可装的人多了,装的时间久了,也就成了真。而这样的“真”,将有助于减少冲突,平等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