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偶像剧贴上医患标签

时间:2012-05-23 13: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36集电视剧《心术》在四大卫视落幕。尽管题材劲爆,编剧大牌,演员阵容和宣传都相当强大,但该剧还是收视平平,遭遇不少观众吐槽。普通观众质疑“现实中哪有这么帅、这么好的医生”,职业为医生的观众则认为“我们远没这么光鲜”、“它被强行加上了缓解医患关系的使命”。(《广州日报》5月22日)

  记得《心术》开播前,轰轰烈烈的造势吊足了观众胃口,不少人对其如何“曝黑幕”、“直面医患关系”充满期待。但播出后才发现,剧中充斥大量宣传式台词,内容也无外乎“医院的那点事儿”;在表现医患纠纷时,大都将医护人员塑造成了“受难天使”,患者及家属却成了无理取闹者。

  医务人员当然需要理解与尊重,但在真正的医患关系中,由于患者不懂医术且有求于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而一旦发生医患纠纷,所谓医疗事故鉴定多由当地卫生部门进行,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鉴定体制,让患者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这才是医闹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遗憾的是,《心术》在揭示医患矛盾时,并未关注如此核心问题。

  其实,如果去掉“医疗剧”的外衣,《心术》与其他热播剧并无多少不同之处:名编、名导打造,明星、偶像撑场,再加上小品化表演、重口味台词,更高明的是借助当下热门社会话题,引发关注、制造效应。这样的策略也的确得到了优厚回报:除了无处不在的植入广告,36集的《心术》虽然拍摄成本不算太高,但在搜狐视频和几家卫视上映的单集价格却卖到了100多万元,总价近5000万元。

  当下中国是“电视剧第一生产国”,年平均生产量约400部、1.4万集。但繁荣表象背后是残酷的竞争:真正能进入播出平台的电视剧只占总产量的30%多,60%以上的找不到出口,投资基本打了水漂。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往往以保险起见,喜欢购买以往收视较好的同一类型的,或者是有大牌演员参演的片子。而制片商出于生存考虑,也往往是什么走俏就拍什么,对寻求突破十分谨慎。这就是近几年,打开电视为何老是偶像剧、谍战剧、穿越剧,面孔总是张嘉译、林永健、海清、吴秀波等人的原因。

  另一方面,那些受电视台青睐的制片商,也在想方设法追求利益最大化。因为电视剧集数与收入成正比,他们在缩短制作周期、制作成本的同时,也在极力拉长拍摄长度。如此一来,不少电视剧拖沓、琐碎,穿帮情节不断。现在,伴随着漏洞百出的热播剧,一种新职业也悄然诞生:看看影视剧,挑挑穿帮镜头,一个月就能赚上几千元外快。

  “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暨2012电视剧制播年会”近日在上海举行,最大奖项“国产电视剧品质奖”再次空缺,有资深业内人士评价,目前的国产电视剧可以用“两多两少”概括:热门的多,优秀的少;雷人的多,严谨的少。这对热热闹闹的电视剧市场来说,难道不是一种讽刺与警醒吗?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