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息称由香港援助的绵阳紫荆中学被拆改建地产项目。5月21日,绵阳回应称,紫荆中学原来借用绵阳师范学院设施,绵阳师范搬走后,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师生家长迫切要求迁建。绵阳总投资7000万元,实行异址迁建。总投资中,原民族中学土地及土地构筑物资产处置3000万人民币(含港方援建400万港币),其余资金由绵阳市政府投入。有报道称,香港特区政府正在考虑要求收回四川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捐款(5月22日《人民日报》)。
紫荆民族中学,从名字上看,带有强烈的香港印记。毫无疑问,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社会对“5·12汶川大地震”的爱心结晶。但是,这所充满着香港地区爱心的学校早已完成了拆除任务,除了名字,我们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这个凝结着香港人爱心的成果了。虽然未来价值7000万元的紫荆民族中学将会更加漂亮、更加宽敞,但是这所学校的生命历程毕竟只有两年,并且,它还是一座“伤不起”的爱心学校。
绵阳市政府回应外界质疑,其辩词主要有以下四个:其一,绵阳拆学校之举是在征求师生员工、家长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后作出的决定,是“师生共识”;其二,原来的校园面积狭小;其三,紫荆民族中学周边的环境已经用于商业开放,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正常开展,师生和家长迫切要求迁建;其四,绵阳紫荆中学因为雨情不断,已经严重倾斜,危及人员安全。
诸上回应理由,个个冠冕堂皇。在笔者看来,拆迁学校纵然可以列举出一万个理由,保住这所学校却只需要回答一两个问题:既然学校现在出现了这么多问题,那么地方政府当初在建学校之时的选址是不是也有问题呢?紫荆民族中学建筑寿命之短令人咋舌,并且,将一座价值几百万元的建筑拆除,建一座更漂亮的校园并非就能抚平爱心受到的伤痛,谁应该为香港的善款负责?到现在为止,最后的面纱终于被揭开——“让位商业地产”的真实原因也浮出水面。现在看来,紫荆民族中学被迁建的悲剧,放在当下不过是个老套无新意的拆建故事。只是特殊于这个学校的建设资金来源于香港地区的善款罢了。
紫荆民族中学只是一座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慈善实物结晶,它让我们知道了爱心的结果只有“始”而没有“终”。而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善款去向,我们却是无法窥视的。但是,有一点香港特区政府做得很对,关心自己捐出的每一笔钱,一旦发现自己的善款被挥霍或无度利用,则一定要考虑收回。毕竟,即便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钱花得起,香港地区纳税人的钱和社会爱心也“伤不起”。
香港特区政府对于善款的认真态度,让我们为之侧目。假如紫荆民族中学的援建者是大陆的一家慈善机构,他们是否还会考虑收回资金?在笔者看来,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我们目前的慈善体制很不透明,所以导致慈善组织不敢去关心善款的去向。如果要追查下去,相信许多慈善组织都经不起调查。香港方面对于善款的认真关注态度,让我们眼前一亮,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只有这样,才会倒逼我们的慈善组织慢慢实现阳光化、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