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烹饪新型慈善伦理

时间:2012-04-10 09:46   来源:法制日报

  房春梅/画  

  4月8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布2011年财务报告,从2011年4月2日项目启动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免费午餐基金共募集善款1833万元。2011年,免费午餐基金实际总支出为346.79万元。总支出中,捐赠支出为310余万元,占总支出的90%。剩余的10%为项目执行成本等(4月9日《新京报》)。 

  “免费午餐”是典型的微公益、微慈善。此次发布免费午餐基金单独的财务审计报告,给公众一个“明白账”,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大量事实证明,唯有公开透明的慈善才能实至名归、名副其实。 

  有人曾经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理是什么,大师想了想回答: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此后,这句话还被用来形容社会福利事业,以说明福利其实十分昂贵。而“免费午餐”的实践,“颠覆”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理,却激活了人的善心与良知;同时也“颠覆”了一以贯之的慈善模式,向先进的、切实可行的慈善模式挺进。 

  “中国首善”陈光标那句“人在做,天在看”道破慈善的天机。目前,我们确实还处在“人在做,天在看”的慈善伦理阶段。中国富人做慈善,既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因,更有求得心安的“理得”;既有提升财富品质的善意,更有获取“政商关系”的诉求。并且,“天在看”有慈善的透明度不够、监督力不够的影射之义。“免费午餐”从一开始启动就承诺,将通过微博实现资金公开、透明、实时公布,最近还成立了首届监委会,主动寻求监督,旨在消除“人在做,天在看”的慈善弊端。 

  期待“免费午餐”烹饪出新型慈善伦理。早有人提醒:重构国人的慈善伦理。“免费午餐”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运作方式、畅通监督途径,进一步发挥微公益、微慈善的功效,说到底是在重构慈善伦理——慈善并非富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微公益实现慈善价值,微公益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民间并不缺乏慈善潜能与慈善热情,但由于慈善公信力不强,慈善体制机制滞后,慈善透明度不高,从而导致公众的漠然置之。通过完善慈善的评价体系,还原慈善主体的主导地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必将“烹饪”出可口的慈善大餐。(王旭东)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