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基会下属“仁爱基金”向陕西大型国企和地级市老干局捐赠上万辆自行车。受捐者称这些车质量很差,骑两下就爆胎。据媒体调查,该批自行车出厂价一百多元,仁爱基金捐赠时却号称价值700多元。也有不少民众质疑,将退休干部当做“弱势对象”捐赠,令人难以接受。(齐鲁网相关新闻:红基会调查仁爱基金向国企捐劣质自行车事件)
慷慨自古英雄色,但红基会下属“仁爱基金”的慷慨确实令人费解。查询其管理原则可知,“雪中送炭、公开透明、尊重捐赠方意愿、体现资助效益”是其立足于世的四项基本原则。那么,上万辆自行车捐赠中,能找到这些“原则”的一丝背影吗:一者,自行车捐赠对象是“中国企业500强第72位、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第69位”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而另一家受捐的陕煤化集团则自称“中国西部煤炭航母”——选择此类受捐对象,这究竟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二者,出厂价一百多的自行车,愣是号称价值700多,“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捐赠,一片纸的票据收条都没有,会怎么上账”——这些悬疑果真“公开透明”?三者,西飞公司工会副主席王丰说,关于自行车的捐赠,“并不是公司请求志愿办捐的,而是志愿办主动来找工会要求捐的”——不收白不收的派送尊重了“捐赠方意愿”?更为可疑的是,上千辆号称700多的自行车,爆胎连连,以致受捐单位“为了避免出现不安全事件,经该公司工会研究决定,将发出去的自行车又全收了回来”——如此纸糊的捐赠品,“资助效益”何在?
悲悯之心,人皆有之。“仁爱基金”如此够意思,弄得受捐的反而心里有愧:毕竟人家辛辛苦苦白白送上门来的,一分钱不要,不能“白吃枣还嫌核儿大”,但也有很多人想不通:啥都不为弄一堆烂自行车捐给咱,仁爱基金图啥?这个问题也许才是自行车事件的核心。慈善基金的钱,肯定不是自己腰包的,如此急吼吼地、不分性价比地撒出去,表面看,就是图“花出去了”——那么,面对这种“花法”,掏钱做慈善的“主人”会接受吗?制度林立的主管者会审计吗?更大的问题是,除了被曝光的自行车,还有多少类似“捐赠”被莫名其妙献了爱心?
数据显示,我国年慈善捐赠总额已经两度超过千亿元,非营利社会组织已超过45万家,专业从业人员达到600多万人。红会下属基金尚且如此操作,还有多少官方慈善骑着爆胎的“自行车”踏上不归路?这个问题,也许宏观答案会启发一二。《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披露,按照慈善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公众获取便利性四个方面,每项指标满分为100分,接受调查的国内1000家慈善组织的平均分为33分;即便以33分为及格分,达到33分的也只有483家。在这份榜单上,官方慈善组织或带有政府色彩的公墓基金会的成绩“很不好看”。可见,一旦法无可依、管理失范,即便是权威天成的官方慈善,也会在权责利的天平上断裂或失衡。
在这个“后郭美美时代”,慈善不是要不要转身的问题,而是转身的速度稍稍慢一点、转身的诚意稍微敷衍一点,都不亚于慢性自杀。民政部最近表态说“争取明年出台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而红会等组织也在秀着刮骨疗伤的气度——真正的问题是,我国慈善体制沉疴之弊是不是一部法令、一次赌咒发誓就能纾解的症结?一辆辆骑往爆胎路上的慈善自行车,不是在郭美美事件之前,也不是在后知后觉之后,而所谓“自救”,看来已不是洗心革面的可靠道路。(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