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捐款”为慈善事业注入新活力

时间:2012-04-05 13:50   来源:观点中国

  一位70岁的老人,每天坚持捐出10元钱帮助困难群众,12年来从未间断过,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平民慈善家”。他就是家住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杨楼乡治平村的退休职工张德林。(4月3日《中国青年报》)

  每天10元钱的“微捐款”,一个月也就300元左右,在一些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却占到了张德林退休金的五分之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12年风雨无阻的坚持,张德林在给钱给物的同时,也承担起照顾残疾人、教导孤儿的“使命”。慈善在无形之中成为他的一项“道德作业”,今天该上谁家了,该送什么东西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并提前把他们需要的东西准备好。

  慈善的种子之所以在张德林身上“生根发芽”,一是受传统恩报观念的影响。在张德林的妻子看来,“好人有好报,做好事肯定错不了”。二是受“乡土情节”的驱动。作为一名退休职工,张德林1994年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回馈桑梓、扶助乡邻便“开花结果”,从主观愿望转换为实际行动。

  无论是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还是张德林式的“微捐助”,都准确地把握了慈善的本源,切实地坐到了裨益他人。然而,对老百姓而言,陈光标不过是报纸上的抽象符号,不过是屏幕上的模糊记忆;太“高”太“远”了,反倒看不真切。而张德林,就犹如一位邻家大爷,平易近人、具体生动,更能引发民众强烈的道德共鸣。

  “微捐助”的作用,在于拓展了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残疾人、罕见病患者、贫困学生而言,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往往“力不从心”,外力的注入就显得不可或缺。“微捐助”是一种社会支持手段,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社会网络。

  12年来,张德林累计捐款达4万多元,资助贫困家庭户和外地孤儿、贫困学生等120多人次。和“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一样,张德林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也没有激荡起伏的戏剧情节,“羊肉串慈善”也好,“微捐助”也罢,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却用爱心和坚守建构起一个又一个“慈善高地”。

  如果说“郭美美事件”是对慈善公信力的一次损伤,“微捐助”则为慈善事业注入了一股历久弥新的活力。毕竟,公益永远不会沦陷,慈善也永远不会泯灭。老百姓也从来不缺乏扶危济困的意愿,只不过有些时候,他们找不到足够托付信任的载体,找不到可以表达善意的渠道。而“微捐助”,则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慈善标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