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爱心成本”须让好人组织化

时间:2012-05-23 11:01   来源:山西晚报

  今天有两则关于“做好人”的新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其中39.1%的人认为非常差),77.9%的人直言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5月22日《中国青年报》)另一个是,郑州市300多位爱心车主坚持的“爱心顺风车”活动,半年多来一直得不到市民信任,倍显尴尬。(5月22日《人民日报》)

  不难看出,“好人”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自己时间、精力甚至物力、财力的付出和牺牲,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和公众的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和不配合。那我们该如何看待“做好事成本高”和“献爱心遭冷遇”现象呢?

  从理论上讲,在中国由 “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熟人社会”中,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圈子相对狭小,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具有姻亲关系的姑嫂婶妗之外,就是长期以来几代甚至几十代人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街坊邻居,在这样的群体生活中,“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这是“熟人社会”的典型写照,个体便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奸犯科,否则“作恶”者就很难继续生活在这个群体中。因而,群体成员一般不需要设置过高的防线,相互信任度高。而在“陌生人社会”情况则大不相同。彼此之间互不认识,多为一面之交,既不知其姓名、工作及单位,更不知其人品、动机和目的,人们为了避免冒险,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本能,首先表现出怀疑和不相信,这是显而易见的,符合人的本性,否则反倒觉得不正常了。

  郑州的“爱心顺风车”之所以不被理解和信任,原因就在于此。试想,即便车上悬挂各种爱心组织标志,但一方面真假难辨,社会上假冒事件遍地皆是,谁能保证你这辆“爱心车”不是假冒呢?另一方面,一旦上车,单个搭车人相对于驾驶机动车快速行驶的司机而言,显然处于明显劣势,万一司机有不良企图,搭车人难以应付。这也正是有人上车后立即下车的根本原因。这同样也是“做好人成本高”的基本成因。道理也很简单,正因为陌生人不轻易相信有人会做好事,所以对自称做好事或者声称做好事的人保持怀疑和警惕,甚至讽刺和挖苦,必然徒增“做好人成本”。

  如何化解这一社会尴尬呢?在笔者看来,公众和市民不信任“做好事”者,关键在于他们无法从内心确信站在面前的 “好人”是否是真心做好事。我认为,提高公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各种爱心人士切实组织起来,组织化群体化,让单个人的行为都成为组织活动,而且接受政府的登记和监管,建立严格的入门制度,也能让公众相信接受“爱心服务”没有任何危险性。城市公共出租车系统就是这方面的优良典型,其运作模式值得“爱心人士”参考。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