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寒风、雨夜、接连摔倒、昏迷……24日凌晨1点30分前,56岁的保安郭雅民为了去火车站接朋友接连遭遇不顺。但1点30分之后,两名女大学生赶来将郭师傅扶起,直到他苏醒才离开,又让郭师傅感到了温暖。“她们一直问我有没有事,需不需要去医院。”郭师傅告诉记者,“我从她们谈话中判断她们是大学生,但我问她们叫什么,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她们都不说!”“现在的人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两个陌生人能冒着这么大的雨关心我,真的让我感到很温暖,我想找到她们再当面感谢一下。”
当两位女学生认真完成这一系列的爱心动作时,是完全出于一种本性、公心,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这是一种美好的善美品质,它如溪水般静静流淌而出,给自我带来安静和恬淡,更给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精神推动和美德感染。这种境界,我称之为“寂静的善美”,因为无声,所以震撼人心;因为寂静,所以韵味别致。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将一种美好行动落实到行动中的时候,虽然没有任何驱动,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改善和推动我们,让我们内心非常愉悦,行为更加坦荡。虽然身在俗世,精神境界、思维意识,却已经升华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地方,那就是精神的福地,幸福的殿堂。“善有善报”已经被证明具有科学道理。所以,“寂静的善美”中的女学生,肯定能得到无尽的精神舒畅和自在快乐。在践行乐善好施的行为方面,她们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当下,美德和高尚精神已经被提升到了“快乐慈善”的层面,做好事被认为也是在改善心境、积累快乐,但是,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还真不多。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善美行为,一些人还存在一定的功利动机、“投机”意识,总想将慈善行为做得轰轰烈烈,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总想在善美行为中,得到物质化效应。这些行为虽然客观上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但有时也会损害善美精神的完整性,并对他人造成误导。相较之下,笔者认为,“寂静的善美”更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给我们树立了行动和改善的方向:摒弃物欲、靠拢寂静;摒弃榨取、靠拢淡泊。
成为榜样的不一定就是轰轰烈烈的大人物,那些微不足道的坚守,更有人性穿透力和震撼力,更值得敬仰和效仿。为了让社会得到慈善和善美效应,我们应该努力倡导和践行“寂静的善美”,让内在的善美激情得到无声和自然的释放,让释放善美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催化,让“好人性格”成为更多公民性格,我们的精神发展、心灵发展,就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