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心脏支架是谁下的怪蛋?

时间:2012-02-22 09:06   来源:荆楚网

  卫生部门要求降“用药收入比重”,一些公立医院就提高“设备检查收入比重”。一个心血管病人被放7个支架,血管成了“钢铁长城”。这说明“过度医疗”久治难除,而且还花样翻新。(2月20日《西安晚报》)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要降低药品收入比重,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那么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他就要“堤内损失堤外补”,用增加大型设备检查频次,如核磁共振、CT等等,来提高医院利润。甚至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上去了,药品收入占比看似下降,但该降的没降,不该升的反而升了,等于按下葫芦起了瓢,乃至不按葫芦也起瓢!

  其实不难理解,这也是利益博弈中的必然回合,或者说是医疗改革中的阵痛。某种意义上说,非得经过着各种各样你来我往地较量,想到的和没有想到的、花样的和花样翻新的,在阵痛的充分发作之后,才会分娩出一个健康的婴儿——医疗改革的成功。舍此,恐怕没有别的无痛分娩——轻松改良的途径。

  但是,当一种措施过度使用的时候,就变了味道,可能会引起质的变化。就说一个心血管病人被放入7个支架,血管成了“钢铁长城”这种治疗,虽然解决了血管堵塞的问题,但心脏能不能承受得起这么多的人体异物,是不是需要打个“?”。笔者质疑可能外行,可专家——山东省胸科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毛树伟也说:“支架放3个以上就失去临床意义,放7个纯粹变成卖支架。”你看,这是不是背离了救死扶伤的宗旨,把救人性命的医院,变成了任意“宰人”的场所?

  有个段子说,一个人口袋里别了一支钢笔,别人说他是大学生;于是他再带一只,别人觉得他是干媒体的,于是他很开心,又带了一只别在身上,可大家不再认为他学问很大,倒觉得他是修钢笔的了。7个心脏支架,就和此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不同的是,这不是病人自我炫耀,而是医院植入——当然可能得到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可这种同意,会不会是信息不对称下的“被同意”呢?

  这种令人拍案称奇的事情,说穿了,“利”是其背后最大的推手。本来,就心脏病治疗而言,搭桥手术是最好的方案(毛树伟说)。可是现在,医生普遍不愿做搭桥手术,而选择使用支架。据业内医生坦言,“每个支架医生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这意味着,每给病人放一个进口支架,医生至少能拿到2000元的额外收入。这就是支架用量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此外,支架的费用,国产出厂价一般为3000元,卖到医院价格涨到1.2万元;进口支架到岸价6000元,用在病人身上涨到2万元。——暴利如斯,谁能不怦然心动啊!

  由此不难看出,医院回归公益,减轻患者负担的医改道路,不仅任重,而且道远,其中就有来自医院和医生的阻力。怎么办呢?当然不能放任医疗服务的变质,让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我们取得抗战和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成果,重新失去;让白大夫当年救助的伤员和伤员的后代,依然为医疗重负发愁。故此,我们不仅要推动改革的各项措施的落实,还要针对新的问题和矛盾,制定新的应对的招数。比如,对过度医疗或乱开大处方的医生,取消其行医资格,对其收受的好处费,按非公职人员受贿论处。对不良医院及时曝光,责任者给以处分,直至法律惩处。不如此,恐怕7个心脏支架,就不会是最高的纪录。(雷钟哲)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