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北京市编制办要求,今年8月底前,全市区、县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将在全面梳理自家情况后,拿出清理规范方案。对全市范围内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工作,将在2012年2月底前基本完成,届时,北京市有万余事业单位将得到清理。(《21世纪经济报道》8月25日)
在现代社会的组成结构中,按这个“单位”是否从事经营行为来分成“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这本来是合理的。比如,政府部门自身不从事经营活动,其公务活动还会产生费用,因此其存续必须由财政拨款来维持。“事业单位”在社会组成结构中本应占较低比例,可我们除了承担行政职能的政府部门外,大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的机构都被划入“事业单位”,导致“事业单位”从业人员队伍庞大,政府财政开支也居高不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企业驱赶到市场上,让它们在自主经营的同时自负盈亏。但与此同时,我国却开始形成“事业单位”的体制,“事业单位”越来越成为人们选择就业时的优先目标。除了工作较为稳定外,其职工退休后的社保待遇明显超过“企业单位”的职工。
两种“单位”出现的这种分野,是在最近一二十年里逐渐形成的。与“企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载沉载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事业单位”正在逐步成为中国社会中“旱涝保收”的一个领域,以政府机构为代表的“事业单位”的大锅饭也越来越坚固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自肥导致的,政府将分配的权力向自身倾斜,公务员不断地加工资,其福利待遇也不断提高,以至每年参与公务员招考的大学毕业生如过江之鲫。由于“事业单位”在职工收入、养老等方面确立了相对于“企业单位”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努力挤进“事业单位”的队伍,使“事业单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其实,除政府部门外,一些原先由政府财政拨款养活的非政府机构虽然被划入“事业单位”,却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现在北京市准备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但只要权力自肥的这套机制没有被触动,这种改革充其量只是让一部分已经边缘化的“事业单位”陷入更加边缘化的困境,而政府机关依然可以安心享受“事业单位”种种桌面上或桌子底下的利益。多年以来,政府在不断强化对经济运行的掌控权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对自我利益的保护,对“企业单位”职工个人利益的保护也日趋虚化。
与公务员工资连年提高形成对照的是,一个企业职工工资条例呼喊了多年却难以出台。“事业单位”在利益上的强化,正在制造社会的裂痕,削弱整个社会的创业精神,因此,决策部门不仅应该清理“事业单位”中的种种乱象,更要下决心改变政府利用决策权自肥的制度路径,降低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事业单位”在就业上的吸引力,很显然,这有待于更深入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