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济周刊》近日报道,日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刚刚完成了一份受人社部委托的、针对全国绩效工资改革的报告。该报告"直接是针对某些省的绩效工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这份报告已经呈送给人社部,具体政策措施不久或将出台。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之难,其很大的一部分阻力就来自于工资收入“乱象”,“混乱的事业单位津补贴”成为改革不能真正得以推进的障碍之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津补贴从住房、交通,到饭补、降温费、过节费等,五花八门,“有些省份,事业单位的津补贴基本都在250到300项之间,发到每个人的津补贴也有十几二十项,复杂的工资单连本人都看不明白。自收、自建、自发津补贴的现象,比公务员乱多了。”说明有关方面倡导推行的事业单位改革,瞅准职工工资予以规范改革,既合乎情理也找准了症结。
以工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规范事业单位之间工资水准并实施绩效化改革,也是一个较稳妥的改革推进方式。由于绩效工资以工作贡献和实绩挂钩,无论对于收入较低群体还是较高群体,实际上都给予了一个工资“不会降”的心理预期,其抵制力会小上许多;由于绩效工资改革不直接涉及单位裁撤和人员精减,最多是工资待遇“下降一点”,阻力也不大。这或是有关方面率先从工资改革入手的初衷。
但仅改革工资却不直接改革“人事”,弊端是明显的。就承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需要注重行政效率的事业单位而言,无助于彻底抛弃“衙门”积弊,机构和人员不但不会精减多少,反而有可能继续臃肿下去。以科技部为例,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原本只有两三家,现在却已经发展至近10家。被网友称为“史上最肥科级单位”的湖南省耒阳市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办公室,一个科级单位竟然下辖770名干部职工。对于这样的“事业单位”,仅仅从工资上讲究绩效,无助于根本解决乱象。
在机构人员不精减的情况下,仅改革工资,财政负担依然不轻。我国目前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26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一年财政负担不低于7000多亿元。所以,如果不从根本上对事业单位“精兵简政”,事业单位这个“包袱”依然要长期背下去,即使工资“绩效”了,改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推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之时,机构、人员改革有必要齐头并进。绩效工资改革只是“表”,而隐藏在事业单位乱象背后的机构、人事、财政等诸多问题才是“里”。改革不应单兵突进,改革工资制度,必然需要相应的配套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机构编制改革、财政投入制度改革、福利制度改革、社保制度改革等等。尤其是“人事”方面的改革,有必要将部分事业单位市场化,多余的人员、机构应完全裁减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改人”也是一个“工资改革”能否顺利推动的前提。(毕晓哲)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