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新国标争议不断,政策制定需要充分的利益博弈
时间:2011-06-23 13:25 来源:长江日报
关于当前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业内人士针锋相对。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认为,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则认为,当前我国乳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乳品标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近日,《人民日报》对两方观点作了充分展示。
乳品新国标涉及很多方面,不是所有指标都降低了标准,一些指标提高了标准,在公众最为关注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方面,标准更加严格。但“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两个细分指标不仅低于国际标准,而且低于1986年的国标,此前,舆论曾认为,“一夜退回25年前”,此次引起争论的主要也是这两个指标。
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如果这两个指标提高标准,七成奶农将杀牛,国情决定了标准只能这样。业内人士从专业角度提出反对意见,对消费者来说,未必需要有专业知识,降低标准,他们可能出于本能地不信任这样的标准,而去选择高标准高品质的牛奶。
改变国家标准,我们相信有基本审慎和负责的态度,然而,关键指标引起行业和社会的质疑,应有反思。首当其冲的是,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卫生部在公布新国标后,曾有一个说明。这个说明里提到,从2008年底开始,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和组织组建了乳品安全标准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鼓励各领域专家参加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会议讨论。这就是说,制定新国标有程序,但客观而言,制定的过程中哪些人表达了意见,听取了什么意见,标准制定参考了什么意见,并不清晰。
国家标准的变化,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调整,必然有各种利益博弈。在乳品领域,原料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监管者,就是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意见肯定不一样。现在我们看到奶农的利益得到主张,大型乳企因为沉默,生产商的利益其实也得到主张,但“国标沦为行业企业标准”的质疑声,郁结了一定的民众情绪。
在解释说明中,我们看到“突出安全性要求”,“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的明确理念,但社会反应与解释说明并不一致。人们或者说消费者们倾向于认为,新国标在一些方面没有以高标准倒逼各个环节共同提高乳品质量,没有充分体现进步性。
卫生部曾表示,继公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后,将组织开展跟踪评估,参照国际标准,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这就是说,这个标准还不是铁板钉钉,如有不足,要调整完善。现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已经出来了,要不要调整完善,需要认真对待。
中国的乳业乃至食品安全曾付出巨大代价,如果改变相关标准被视为规范市场、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标准应有更高的可信度,自己觉得可信不算,民众认可才算。任何重大政策的作出,也是如此,关门造车不行,对利益表达有所选择、有所偏置也不行,让各种声音充分呈现,让各种利益充分表达,尽可能把政策制定得完善一些,任何时候都没有例外。(肖擎)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