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降低引起了争论。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称乳业标准的降低不会损害民众健康,而是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如果提高标准,将导致占总量70%的奶农卖牛、杀牛。
看来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低”的传闻已是板上钉钉了——因为相关部门的“愤点”显然不在标准低不低上、而坚持认为低标准是合理的。
看起来这是一个死结:你要提高标准,你就是不替奶农着想;你要捍卫标准,你就是罔顾消费者利益。但问题是,标准之争,果真是消费者和奶农的博弈吗?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相关部门把奶农利益推到了角力的前台,而最真实的低标准下暴利的企业集团利益却躲在幕后。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的不到30%。这个数据被用来佐证乳业标准为什么不能高,但内在的逻辑是非常荒唐的:存在即合理?农业产业化难道因为分散的现状就可以不思进取?
“乳业标准降低无损民众健康”也许是不争的事实,低标准的牛奶又喝不死人、何况我们一直是这么低标准过来的,但消费者掏钱买牛奶难道图的就是个“无害健康”?如果真是这样,不喝牛奶岂不是更“无损健康”。
乳业标准一提高,奶牛就没了活路。这话听起来很吓人。但问题是,如果杀了这低质量的奶牛,代之以更高标准的奶牛与乳业生产,最后获益的难道不是阵痛过后的千万奶农?不能因为这拨奶牛活得很滋润,我们的乳业标准就臣服于它们。消费者的健康,难道在奶牛面前都成了浮云一片?
奶业标准上的猫腻,就不要再拿奶牛出来吓唬大家了。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常识普及的工作虽然路艰途远,但我们还不至于被几只奶牛蒙蔽了双眼。(邓海建)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